收藏中國:近代英國藏家系列之三 威廉·巴勒

文 / 林逸欣

不同於之前介紹的斯坦因 (Aurel Stein,1862-1943) 和大維德 (Percival David,1892-1964) 二人活躍於南區英格蘭,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北方蘇格蘭,也曾出現不少熱衷中國文物的私人藏家,譬如商業巨擘巴勒爵士(William Burrell,1861-1958) 便是一例【圖1】。出身於船運世家的巴勒,繼承族人事業經營有成之後,便開始醉心於東西方古今藝術的收藏活動。由於自學努力不輟,因而訓練出一雙銳利雙眼,經年累月下來其藏品數量高達8,000餘件。1944年巴勒夫婦決意把他們所有的珍稀骨董與藝術藏品,全數捐贈給格拉斯哥市政府 (City of Glasgow),成為當前英國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圖2】。在這批品質極高的收藏中,中國文物便佔四分之一,約有1,740多件,包括史前器物、高古青銅與玉器以及歷代陶瓷器等,皆為難得一見的頂級珍藏。

001
【圖1】威廉·巴勒爵士。來源: The Burrell Collection
002
【圖2】1944年巴勒簽署捐贈文件,其旁為妻子Constance。來源: One Million Days in China

東方之夢

因為祖父和父親兩代經營船運公司,並遠航經銷至東方國度,讓巴勒從小便熟悉來自遠東的工藝飾品。加上他的叔公曾擔任香港總督一職,都使得巴勒對於東方文化有著深刻認識。自15歲進入家族事業工作起,到了1915年時,巴勒手中的船隻已超過30艘。但在兩年過後,他卻毅然決定出售整個船隊,計畫把此筆龐大收入花費在藝術收藏當中,並欣然以收藏家的身份來度過餘生。雖然他畢生不曾親自踏上遠東土地,但透過收藏一途,讓他悠遊自在地沉浸於古老的東方文明之中。跟隨著20世紀初歐洲地區的中國文物收藏熱潮,並受到1910年「伯靈頓美術俱樂部展覽會」 (Burlington Fine Art Club Exhibition) 的影響,巴勒遂在倫敦的古董市場裡,開始找尋他的東方之夢。

經營有道

當時與巴勒經常往來的古董店家有 Sparks、Bluett、Dickinson、Franck、Hancock、Larkin、Nott、Spink、Partridge和Moss等,都是業界大名鼎鼎的經銷商。尤其每當他首次與店家接觸時,他總是會隱藏自己身份,以免被對方刻意提高價錢。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並完成交易後,他才會放心地透露本人來歷。除此之外,巴勒亦是拍賣行如蘇富比 (Sotheby’s) 和佳士得 (Christie’s) 的忠實顧客。為了避免引人注目,他會聘請一些他所信任的古董商來幫他舉牌競價,以此節省下不少費用。巴勒靈活高竿的議價之術,都讓許多業者難以忘記,並傳為軼事。基本上,巴勒對於藝術文物的鑑定欣賞,都出自於個人的獨慧眼光和市場的行家高手。他似乎不太依靠紙上談兵的學術研究,反較相信商場中火裡來、水裡去的老手藏家,畢竟他們是用大筆金錢才換來學習教訓的。

收藏精品

在1911年至1916年間,巴勒開始徵集中國陶瓷,特別是漢、唐、明、清等朝代的各類作品。現在展示於眾的代表作品,乃是一座明代成化年間 (1465-1487) 的琺瑯裝飾羅漢塑像 【圖3】。這件名品是1944年4月17日,巴勒以350鎊的價格從倫敦知名古董商Sparks之處購買而來。其塑像如同真人坐姿大小,身穿多層衣袍,雙腿盤坐於蓮花寶座之上。整體面容肅穆沉靜,傳遞出一股穩定的精神力量,讓許多觀眾不禁久站於前,進入沉思冥想的安寧狀態。此外在塑像底座的側面還留有題字,內容說明該件作品完成於1484年,是由匠人劉鎮為一戶王姓家族所製作的,有著祈福祝禱、趨吉避凶的宗教功能。此類羅漢塑像傳統多以16或18尊的數量形式,陳設於佛院寺廟之中,以供信徒膜拜禮敬之用。

003
【圖3】明代1484年〈琺瑯裝飾羅漢塑像〉。攝影: 林逸欣

稍後於1945年至1949年時,巴勒對於中國文物的興趣,又轉向高古器物方面。他每年都以超過120件的密集數量,快速地建立其收藏規模。尤其他對史前陶器、青銅和玉器極為關注,例如他的青銅藏品便有184件存留於世。巴勒打算以此主題來構組一個收藏體系,藉以具體呈現中國古代的文明發展。巴勒甚至在許多公開場合向大眾說道,其收藏方針乃是要填補當前收藏的不足之處。因此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繪陶器、龍山文化的玉器飾品,到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無一不包,企圖展現其收藏成「一家之言」的雄心壯志。【圖4】

004
【圖4】中國藝術展廳一角。攝影: 林逸欣

館舍建立

在巴勒捐出收藏時,他同時也附上45萬鎊的資金給格拉斯哥市政府,要求對方建立一座博物館來安置他的藏品。而且這座建築物必須免於市區的空氣汙染,且能夠吸引民眾方便前往。經過20多年的找尋,市政單位總算在1971年於帕洛克郊區公園 (Pollok Country Park) 獲得建地。之後又花了12年的時間來設計藍圖與建造實體,巴勒藝術館終於在1983年順利完工並對外開放 【圖5】。館內藏品總數現約有9,000件,展廳規劃不僅包含中國藝術部份,更囊括西方的彩色玻璃、壁毯飾品和繪畫雕塑,以及埃及小型塑像和中東織物。幾件世界級的經典名作如林布蘭特的1632年自畫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織毯和19世紀晚期的巴黎現代藝術,亦吸引著藝文人士前往觀賞。

005
【圖5】巴勒藝術館內部。攝影: 林逸欣

巴勒極珍視他的藝術藏品,在生前立下嚴格規定,為了避免物件運送過程中的潛在傷害與突發危機,便禁止其收藏被商借展出,導致知名度宣傳大幅受限。2014年2月蘇格蘭政府通過特別條例,准許巴勒藝術收藏得以至海外展出。於是管理高層便著手計畫館藏精品的國際展覽,一方面從2016年10月起閉館裝修館舍,一方面藉由2018年至2020年間的巡迴展覽來籌募經費。但至今此世界巡展計畫不如預期理想,更嚴重影響到藝術館的修建開銷與工程進度。這個捉襟見肘的財務困頓,想必是善於精打細算的巴勒所意想不到、也不願見著的窘境狀況吧!

參考書目:

  1. Richard Marks [et al.], The Burrell Collection, London: Collins in association with Glasgow Museums and Art Galleries, 1983.
  2. Emma Leighton with Nice Pearce, One Million Days in China, Glasgow: Glasgow City Council (Museums), 2004.

0001 (13)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