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哲彥
2018年韓國tvN電視台播出由韓劇女神宋慧喬和國民弟弟朴寶劍共同主演的《男朋友》(Encounter),該劇描寫兩位主角之間複雜的姊弟戀情與貧富差距,劇情鋪陳以空間轉換的方式讓彼此不認識的男女主角先在古巴相遇,再將場景帶回韓國,如此大成本前往國外取景已是多部韓劇的操作模式,筆者認為此劇的空間安排與本文探討的金煥基(Kim Whanki,1913-1974)的藝術生涯有些許關聯,無論時空如何交換終能迎來彼此的相遇。
這段相遇的緣由為男女主角走在首爾西大門區弘濟洞(홍제동)的路上,男主角邀請女主角一起去弘濟洞美術館,女主角對於在弘濟洞能看到藝術品感到好奇,而這座位於弘濟洞的美術館是在高架橋下河畔旁的藝術步道,每個橋墩皆有不同的藝術複製畫,可以讓大眾在散步之餘欣賞藝術。兩位主角在一件充滿藍色調的畫作前開啟對話,這是有韓國抽象畫之父稱號的金煥基於1970年完成的作品《我們將在哪裡,以何種形式再次相見?》(Where and in What Form Are We to Meet Again?)[1]【圖2】。畫面上布滿細小的方塊以及單純的色彩,如同抽象畫揚棄對某種主體對象的描繪,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家內心的情感反映。

(右)【圖 2】Kim Whanki, Where and in What Form Are We to Meet Again? 1970, oil on canvas, 205 x 153 cm. Private collection.
找尋自我的藝術之路
金煥基一生都在努力地樹立自己的「韓國」藝術,為此曾遠赴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兩個藝術發展的重點城市,試圖讓大家都能看到他的藝術創作,但其內心卻始終掛念著家鄉-韓國。1913年出生在新安郡的一座小島,金煥基在日本完成中等教育後,瞞著家人進入日本大學的美術系就讀,當時日本的藝術氛圍深受「二科會運動」(Nikakai)的影響而興起許多非官方的藝術團體與機構,如此開放的創作環境開啟他豐富多產的藝術生涯。
受到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的影響,金煥基起初的創作風格傾向將物體以平面色塊的方式呈現,真正使其風格轉變至抽象的是加入「第九室團體」(Room 9 Group)及「東京自由畫家協會」(Tokyo Free Painters Association),此時期主要以幾何形分割畫面的抽象作品為主,如《輪旋曲》(Rondo,1938)【圖3】在色塊中仍可看到人的外形,且作品名稱指涉古典音樂的一種基本曲式,於此令人聯想到蒙德里安的「構成」系列作品,亦可見兩位藝術家將音樂融入作品的跨界表現。

熱愛自然的文藝青年
除了作品的音樂性,金煥基與許多藝術家和作家保持良好的友誼關係,也喜歡寫作。文學作品或現實生活的自然成為他的創作來源,並逐步發展獨特的抽象藝術,如《樹與月亮》(1948)【圖4】即是此風格的展現,畫中以簡單的線條和色塊表現樹和月亮的造型,藝術家運用黑白三角形來描繪葉子外形,如此的表現方式在《我們將在哪裡,以何種形式再次相見?》中則演變成矩形且擴展到整個畫布。除了在畫布上再現自然,金煥基對於居住的環境亦十分講究,鍾愛不受打擾的幽靜山區。
他尤其喜愛首爾,曾書寫歌頌南山的文字,形容它就像雅典衛城,還將兩地的天氣相提並論,論及尼采的氣候天才說,引申出首爾是天才藝術家的誕生地。[1]愛好自然的他在大學任教時,每日從居所到學校途中,以步行的方式感受沿路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風光。金煥基巴黎時期的作品延續了自然的主題,對自然的描繪仍可連結先前的作品,且未受到當時法國藝術的影響,[2]如1959年的《山上的月亮》【圖5】,畫面可見月亮外緣有紅黃藍色塊的布置,左下角用黑線圍起的色塊像是山的外形,一旁的黑色塊面則有些許神秘感,與白色的山和月亮形成對比,而灰藍色的背景儼然成為煥基作品裡的一種慣用色彩。

(右)【圖 5】Kim Whanki, Moon Over Mountain, 1959, oil on canvas, 99 x 85cm. Whanki Museum, Seoul.
1963年金煥基代表韓國參加第七屆聖保羅雙年展,兩件參展作品為《Kijwa島上的月夜》(1961)和《月亮與雲》(1962)。同年他來到紐約想再次展開新的藝術生涯,然其心境與健康狀況卻逐漸對作品產生影響,思鄉情懷使其作品開始慢慢簡單化,色彩也趨向獨特的藍色,作品名稱由山、月亮轉變為季節與時間的抽象表現,如《春之聲》(1965)【圖6】可看到藝術家運用框線和色塊排列出起伏變化的韻律感,且作品名稱更將自然與音樂相互結合達到一種和諧的視覺感受。
回歸內心的抽象藝術
天空、星系、回音等作品主題都在反映藝術家對自然的描寫與懷想,畫中的自然景致也隨著時間而愈趨抽象。1970年標誌著金煥基在紐約最幸運的時刻,他贏得「韓國藝術大獎」(The Korean Art Grand Prize)且和波因德克斯特藝廊(Poindexter)簽約,韓國藝術大獎是由「韓國每日新聞」(Hankook Ilbo)舉辦的藝術競賽,獲獎作品為《我們將在哪裡,以何種形式再次相見?》,標題取自詩人金光燮(Kim Gwang Seop,1905-1977)《夜晚》詩作中的最後一句,在《男朋友》中兩位主角於欣賞此幅畫作時分別讀出整首詩的內容。
저녁에 夜晚
저렇게 많은 중에서
繁星點點中
별 하나가 나를 내려다본다
有一顆星星俯視著我
이렇게 많은 사람 중에서
茫茫人海裡
그 별 하나를 쳐다본다
有一人仰望著那顆星
밤이 깊을수록
夜越來越深
별은 밝음 속에 사라지고
星星消失於光明處
나는 어둠 속에 사라진다
我消失在黑暗中
이렇게 정다운
如此深情地
너 하나 나 하나는
一個你一個我
어디서 무엇이 되어
將在哪裡以何種形式
다시 만나랴
再次相見
詩句內容與劇情相互呼應,兩位主角在茫茫人海中看見彼此,縱使因為身分地位懸殊,最終仍可以某種形式與彼此相見。就作品表現而言,尺幅較以往為大,金煥基相當有耐心地畫滿圓點和方框,這些圓點代表的是天上的星星,亦被賦予情感的寄託,無論視線在畫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同樣的內容,具有反覆的美感以及均勻遍布的統一感。
此時金煥基的身體狀況出現警訊,但該作的成功讓他再次得以證明自己的藝術獨一無二、無人能及,秉持乘勝追擊的態勢,在接續的幾年又創作許多大尺寸的作品,這些作品多數以不斷重覆的方式呈現抽象的自然,亦在訴說其對故鄉韓國的思念之情。正如《男朋友》中兩位主角在不同的空間相遇,金煥基一生在異地發光發熱,成為繁星點點中的一顆星星,不論在何處終將以他最期盼的形式與我們再次相見。
[1] 作品英譯參自Oh Kwang-su, Kim Whanki: A Critical Biography (Seoul: Youl Hwa Dang Publisher, 1998), p.121. 筆者認為此英譯較符合韓文原意故採用之。
[2] 金煥基愛好首爾的程度致使他在書信中寫道,尼采曾說乾燥的氣候會孕育出天才。參自Oh Kwang-su, Kim Whanki, p.66.
[3] 當時法國有不定形藝術(Art Informel)的抽象繪畫運動,且新寫實主義正逐漸開始盛行。金煥基十分相信自己的藝術並不會受到這些藝術流派的影響,但從其喜愛的藝術家馬內希爾(Alfred Manessier, 1911-1993)的作品而觀,抽象或非具象是兩者作品的本質,金煥基的作品與成長背景和人生體悟息息相關,馬內希爾的作品則較多塊面與裝飾性表現。
參考資料
1. Kim Young-na, 20th Century Korean Art. UK: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05.
2. Oh Kwang-su, Kim Whanki: A Critical Biography. Seoul: Youl Hwa Dang Publisher, 1998.
3. 《男朋友》官方網站:http://program.tving.com/tvn/encoun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