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暗示》:布拉瑟的巴黎之夜與攝影觀 (上)

文 / 王斐蘊

在1932年《夜巴黎》 (Paris de Nuit)這本攝影集裡【圖1】,布拉瑟(Brassaï)將光之城推入霧和陰影中,巴黎從氤氳的夜霧中浮現,彷彿又即將消失,令人疑心它總是浸潤在朦朧的氛圍裡【圖2】。他以感性簡約的風格和充滿暗示的精準構圖,揭示了一個人們從前看不見也意想不到城市面貌,充滿詩意的巴黎夜景和各階層形形色色的夜生活展露在世人眼前:從熙熙攘攘的咖啡館歌舞廳,到荒涼的街道、霧中的碼頭和教堂的滴水獸(gargoyle);從貴族、工人到警察、黑幫,他將轉瞬即逝的過渡景象凝固為永恆心影,使作品既似淬取時代的紀實,亦是超越時間的詩歌,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因而稱他巴黎之眼。

【圖 1】Paris de Nuit首版封面。布拉瑟 (Gyulá Halász, 1899 – 1984)被街上人行道上的電燈照亮的方式所吸引,它揭示了鵝卵石起伏不平的圖案,街燈既勾勒出排水溝的輪廓,又引導下水道穿越整條空曠的街道。布拉瑟進一步利用人行道上的反光來柔和路燈刺眼的的照明效果。
【圖 2】布拉瑟,《天文台大道》(Avenue de I’Obervatoire, 1934),23.4 x 30.1 cm。© Estate of Brassaï.

但在1924年,當二十五歲的布拉瑟重返兒時嚮往的巴黎時,[1]他既不是攝影師也不是法國人,那時他仍喚作Gyula Halász(他的匈牙利本名)。他先是名記者,替德國、匈牙利雜誌寫稿畫插圖,好奇心驅使他跨出工作室,迷人的夜晚促他拿起相機紀錄。一位D-B夫人引薦他到上流社會,讓他有機會流連於宴會、宮殿和歌劇院;透過雜誌社,他結識許多作家藝術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傑克‧培維(Jacques Prévert)、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常是他夜遊的同伴。他從北到南、從各種季節、天氣、制高點,拍攝了這座城市的教堂和紀念碑,公園和墓地,菜市場和聲色場所,特別是蒙巴納斯 (Monparnasse)到蒙馬特(Montmartre)之間的黑街暗巷。

直到1929年年底他才擁有第一架相機,三年後出版的《夜巴黎》發佈了他夜間漫遊的64種場景,由擅長描述夜景的作家保羅‧莫宏(Paul Morand)導讀,一夕之間聲名鵲起,他隨之改名為布拉瑟(Brassaï,意為來自布拉索(今天羅馬尼亞的Brașov)之人,攝影史僅寥寥數人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獲得肯定。其後布拉瑟合約不斷,與超現實主義雜誌《人身牛頭怪》(Minotaure)合作,為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家留下珍貴的身影及筆記,同時在繪畫、雕刻、寫作、電影都留下傑出作品(畢卡索屢勸他棄影從畫,調侃他徒有金礦不掘,寧挖鹽礦),不但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也和現代藝術交互影響。

以巴黎為主題的攝影師並不少,在布拉瑟之前,街拍先鋒尤金‧阿特傑(Eugène Atget)或如他的啟蒙者安德烈‧克爾泰斯(André Kertész)都有豐富作品,但布拉瑟為何成為巴黎的同義字,他如何捕捉巴黎的本質?又為什麼如此著迷於巴黎之夜?和他的攝影理念又有什麼關聯呢?

 1920-30年代與夜拍

布拉瑟對夜晚著迷可以說是時代變異、同儕引領和創作理念交互影響的結果。他適逢從美好時代(la Belle Epoch)[2]到現代的過渡時期,巴黎從煤氣燈改用電燈,那個世界夜晚不再是黑夜,殘酷而刺眼的燈光令從前人們只能猜測的事物無所遁形。套句攝影史學者克里斯蒂安·布克雷(Christian Bouqueret)的話,布拉瑟是一個屬於「新世界」的攝影師。夜拍大約自1930年左右於柏林和巴黎流行起來。1920年代末為新興畫刊工作的攝影師在取材上相當自由,彼時極權主義剛剛興起,時時擦撞道德界線的次文化常在夜生活尋找避難所,許多攝影師因而被他們自成一格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吸引。[3]

光與影的對話,對比與反差

起先,布拉瑟受匈牙利同鄉攝影師安德烈‧克爾泰斯(André Kertész)的啟發,想以系統的紀律和詩歌的形式拍攝巴黎夜晚。克爾泰斯使用半小時的曝光在晚上拍攝了塞納河的照片,但布拉瑟選擇了更大尺寸的Voigtländer相機來延長曝光時間【圖3】,有時雇用助理使用閃光粉末槍,長時間曝光強化了陰影和明暗對比,使主題充滿戲劇性,人物凝視變得意味深長。學繪畫雕刻出身的布拉瑟[4]嫻知文藝復興以來常見的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通過強烈明暗對比的基調來塑造三維立體的效果【圖4】,於是我們看到他以高反差和低光度的效果展現黑夜潛伏的危險或以逆光讓剪影變得神秘,增添想像空間。

【圖 3】布拉瑟本人,巴黎十四區,聖傑克大道(Boulevard Saint-Jacques, Paris 14ème),1931-1932。© Estate Brassaï Succession, Paris.
【圖 4】布拉瑟,《蒙馬特階梯》(Escalier Monmartre, 1932),27.8 x 34.8 cm。© Estate Brassaï Succession, Paris.

然而他的創意對比不只限於光線和陰影的辯證,也出現在主題編輯和構圖元素的應用,例如他特意將《警察圍捕》和《亞伯特老大的幫派》【圖5】左右跨頁,形成黑白道兩個世界彼此對峙的有趣畫面。

(左)【圖 5】布拉瑟,《警察圍捕》(Police Round-up),巴黎,1931,29.2 x 23.2 cm.。在《三十年代的秘密巴黎》(Le Paris secret des années 30)。© Estate Brassaï Succession, Paris.布拉瑟刻意將這張相片和《亞伯特老大的幫派》(La bande du grand Albert)左右跨頁,形成黑白道兩個世界彼此對峙的有趣畫面。
(右) 【圖 5】 布拉瑟,《亞伯特老大的幫派》,25.4 x 20.6 cm (10 x 8 1/8 in.),1931-32。© Estate Brassaï Succession, Paris.布拉瑟將相紙的底部三分之一打印為黑色,將圖像擴展到底片的邊緣之外,從而誇大了該圖像中險惡的黑暗感。

此外,布拉瑟擅長將對比延伸到人物和背景的關係。比方《蘇西之家》,蘇西之家是拉丁區的妓院,建物正面飾有成排彩繪玻璃,乍看那位背對觀眾,戴帽身穿大衣打扮體面的男人好像正踏入教堂準備告解,畫面因此隱含戲謔的意味。另一幅1935年的《馬賽流浪漢》【圖6】手法近乎蒙太奇,比方前景躺在地上以包袱做枕沉睡的流浪漢,可能正夢見正上方牆上海報裡滋味美好的大餐,其中破碎的蛋殼一方面暗示海報廣告的美乃滋, 另一方面則殘酷地嘲弄流浪漢美夢不能成真。1920年代初,布拉瑟曾於柏林研習藝術,[5]那段時間正是德國諷刺畫家克羅茲Paul Grotz最多產的時期,克羅茲的作品常出現臃腫資本主義家在弱勢窮人面前肆意揮霍或類似對比,布拉瑟顯然受其影響。

【圖 6】布拉瑟,《馬賽流浪漢》(Clochard endormi à Marseille),1935。Gelatin silver print, 23.8 × 17.8 cm.© Estate Brassaï Succession, Paris.

雖然布拉瑟擅長蒙太奇手法,但在當時未能廣泛流行,因為倘若攝影師利用蒙太奇表達論述或敘事,將架空原本負責安排照片及插圖順序的編輯角色,但我們可以在許多後來的街頭攝影看到他的啟迪。

光如影

然而,時代或同儕的影響無法充分解釋布拉瑟長達一千兩百個夜晚的探險,也無法說明他半夜摸黑爬上七層公寓的頂樓,去敲陌生人家的門,將他們從睡夢中驚醒,就為了想知道從他們公寓窗口看出去的巴黎是什麼樣子?什麼動機讓他在深夜杳無人跡的碼頭或運河徘徊,一再被夜間巡警拖到警局盤問卻屢試不爽?

也許布拉瑟自己的話提供我們最真切的答案:「我在尋找詩意­­──像是改變人的霧,改變城市的夜。[6]正如影不是光的反面,他所感受到的夜並非白晝的對立面,而是引導另一種真實浮現的可能途徑。

他進一步闡述夜的本質,「夜晚只暗示, 不顯露」,布拉瑟寫道,「夜晚以其特異之處, 讓人不安、叫人詫異,釋放我們內心原本由理性主導的力量[7]

布拉瑟想創造的是一個陰影的世界,他很少直接在拍攝主體打光,事實上布拉瑟的光如影一般含蓄,他靈活借用各式間接的光源,原本是任何攝影的先決條件──光線,在他的影像中都變成了昏暗的窗戶、霧中的街燈或浸透雨水的人行道上反射的微光,藉此達到柔化主題、影射意涵、簡潔構圖等效果。

他以微妙的光影辯證訴說夜的暗示,有時畫面竟延伸到鏡頭外,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畫面更能激動觀者情緒,比如像《亞伯特老大的幫派》【圖5】,布拉瑟將相紙的底部三分之一打印為黑色,將圖像擴展到底片的邊緣之外,從而誇大了圖像中暗夜的險惡感。

[1] 四歲時,布拉瑟跟著到索邦大學(Sorbonne)任法國文學教授的父親在巴黎待了一年。

[2] 美好年代(法語:La Belle Époque)是歐洲社會史上的一段時期,從19世紀末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美好年代是後人對此一時代的回顧,這個時期被上流階級認為是一個「黃金時代」,此時的歐洲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歐洲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方式等都在這個時期發展日臻成熟。約與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及愛德華時代相互重疊。

[3] Jeffery, Ian著,吳莉君譯,《讀‧ 攝影》(How to Read a Photograph),台北:原點出版,2015,頁149。

[4] 一次大戰以前,布拉瑟於布達佩斯的匈牙利美術學院(Magyar Képzőművészeti Egyetem)研習繪畫和雕刻。

[5] 1920 年,布拉瑟在柏林的匈牙利報紙Keleti and Napkelet擔任記者並開始在柏林夏洛堡美術學院研習Berlin-Charlottenburg Academy of Fine Arts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6] “I was seeking the poetry of the fog which transforms people, the poetry of the night which transforms the city.”

[7] “Night does not show things. It suggests them. It disturbs and surprises us with its strangeness."

參考資料

1. Brassaï, Gyula Halász. Paris by Nigh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7.

2. Scott, Clive. Street Photography from Atget to Cartier-Bresson. New York: I.B. Tauris, 2009.

3. Brassaï, Gyula Halász. The Secret Paris of the 1930’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6.

4. Sayag, Prévert, et al Brassaï, No Ordinary Eyes, (Alternative title: The Monograph) Hayward Gallery Publishing, 2001.

5. Jeffery, Ian著,吳莉君譯《讀‧ 攝影》(How to Read a Photograph),台北:原點出版,2015。

網路資料

1. https://www.nytimes.com/2018/04/11/lens/Brassaï -the-eye-of-paris.html

2. https://www.theartstory.org/artist/Brassaï /artwork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