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巫佩蓉
先請各位由Youtube看看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製作的影片(各約2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H1Z0nXlA 法隆寺寶物館(英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3zz98ScFM 法隆寺寶物館(日文介紹)。
一進東京國立博物館大門,若往左側走去,可以看到一個外觀頗現代感的建築,是專門展示法隆寺寶物的展館。法隆寺寶物,自然是與佛教藝術有密切的關係。有多位曾參觀過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對於佛教藝術的展廳,如此「不古色古香」感到驚訝。其中,有些是有負面評價的,他們認為這樣的展示空間,和作品原來的歷史脈絡格格不入。另外也有些持正面看法,認為這樣的空間,反而更能讓人專注地看每一尊佛像。甚至有朋友說出讓人深思的話:「建築師讓出自七、八世紀的佛像,找到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
法隆寺寶物的展館設計,確實容易引起辯論,或是討論。佛教「藝術品」,放在博物館中,本來就已經脫離原有脈絡,那麼,展示空間應該要提醒觀者嗎?要提示原有的脈絡?還是提示它們已經脫離脈絡?脫離脈絡後,要是又產生了新的脈絡呢?還有,是誰需要提醒呢?
歷史脈絡,法隆寺寶物來自於創立於七世紀的奈良古寺,明治11年(1878)獻給日本皇室,後歸東京國立博物館。預設佛教藝術展示空間要古色古香的觀者,是否認為需要盡量模仿法隆寺的空間,或者,只要呈現任何寺院的感覺就可以呢?對於亞洲人來說,即使不是佛教徒,但大部分也去過佛寺,假若博物館把空間設計的有如佛寺,是否反而引起一種混亂感?我究竟應該心懷虔誠地祈禱,還是以□□的心態觀看?□□,請自填,會踏進博物館的人,想法不一定一樣。
你期待在什麼樣的空間內看到佛教藝術呢?我寫的另外一篇文章中,問了三個問題,再提出來讓大家想一想:第一、當我們看到一件置於博物館中的「像」,誰來決定這是「佛像」還是「雕塑」?第二、對一位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說,是否就沒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如果這個人也「欣賞」佛教藝術,他到底欣賞了什麼?第三、對於一個多少接觸過佛教的亞洲人,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佛教不那麼普及的區域)來說,觀看佛教藝術的方式是否不一樣?如果展示空間應該要提醒觀者,那觀者是誰?
好吧!先承認我們現在是在博物館裡面。展品的陳列方式,盡量使觀者能看清楚,這一點大家應該有共識吧!法隆寺寶物館中的小金銅佛,陳列在一個個單獨的展櫃中,也有相當合宜的打光,對於想看得很清楚的人來說,確實感到滿意。和一般的陳列方式不一樣嗎?很多博物館的展櫃是靠著牆的,立體物件,正面之外的其他面向,便不容易看得清楚。背面,常常是看不到的。法隆寺寶物館,可以看到小金銅佛背面的髮型。咦?佛像背面的髮型?當然背面衣服、身形結構等等也看得到啦。對一個喜愛觀看雕塑的人來說,能看到背面的髮型,是一件多麼棒的事!
「建築師讓出自七、八世紀的佛像,找到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讚美法隆寺寶物館建築內外空間的人,感到滿意的,應該不只是看得清楚展品而已。東博短片中一開始提到水、光、影的和諧。英文版的是:The harmony of water, light and shadow is exquisite in its simplicity. 相近的評價,有不只一位朋友和我說過,可見至少有一部分的人有過深刻的感受。有人說,這就是禪啊!我對「禪」這個字,一向很謹慎。這個字,一百個人說,有一百零一種以上的指涉。暫不評論,與禪有無關聯。建築設計確實對水、光、影格外用心,引領觀者走進一個與日常生活不同,但因為元素很簡單,一下子也說不出哪裡不同的空間。法隆寺寶物館的設計者是建築師谷口吉生,他也設計了紐約的現代美術館。還設計過「片山津溫泉總湯」,一個只需400多日圓就能泡湯,同時觀賞潟湖與白山連峰的溫泉設施。
補充:東京國立博物館還有另一個Youtube 影片,是在東洋館佛像前作瑜珈,也請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l3PDInLEM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