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在基隆、瑞芳一帶經營煤礦事業的水彩畫家倪蔣懷,曾在日記裡簡短寫下他在濕冷的雨天,特地攜帶畫作到「基隆要塞司令部」檢閱。他的水彩作品《基隆石硬港》為何需要軍方檢閱?所謂的「檢閱」又是什麼呢?台灣日治時期畫家在戶外寫生時,會面臨著什麼樣的限制和矛盾狀況?

日治時期,在基隆、瑞芳一帶經營煤礦事業的水彩畫家倪蔣懷,曾在日記裡簡短寫下他在濕冷的雨天,特地攜帶畫作到「基隆要塞司令部」檢閱。他的水彩作品《基隆石硬港》為何需要軍方檢閱?所謂的「檢閱」又是什麼呢?台灣日治時期畫家在戶外寫生時,會面臨著什麼樣的限制和矛盾狀況?
我們到美術館看展覽,結束時,常常在出口處能買到印有展覽作品的明信片。明信片可以當作紀念品,也可以再寄給親朋好友充當伴手禮。但是其實明信片也可以成為了解藝術家生平的線索?三張有關於陳植棋的明信片,上頭的字跡透露著陳植棋怎樣的內心世界?而背面的圖片又代表什麼意義呢?
小林清親名聞遐邇的「光線畫」融合了西洋版畫技法,以及攝影般的空間構圖,與明治時代浮世繪漸趨濃艷的色調產生了區別。東西兼容的風格,也是在明治維新後另一個漸進洋化的例證。而夜景與現代化事物不僅出現在他的戰爭繪裡,也同樣在他1881年出版的《東京名所圖》中占據重要位置。
西洋對日本繪畫的影響,於18世紀下半葉便已初見端倪,像是「秋田蘭畫」就有將西洋技法融合進日本繪畫的嘗試。但是在鎖國時期的日本,是如何接觸到西洋繪畫的技法?「秋田蘭畫」的西洋元素為何?日本美術傳統的特色又在哪?而「秋田蘭畫」結束後對之後的日本美術有造成影響嗎?
1907年,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來到臺灣,任職於總督府國語學校。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來到臺灣?熟知臺灣美術史的讀者,可能知道石川曾經從軍過。他奔走於戰火前線,親身參與我們在中國史課本中讀到的幾場重大戰爭,隨後又出現在臺灣美術史,成為我們所熟知的石川欽一郎。
洪瑞麟生於1912年臺北大稻埕,他的畫作主要題材為礦工、裸女和風土民情,這樣的繪畫題材,是臺灣美術史上必不可少的勞動者面貌象徵。2022年適逢洪瑞麟110歲冥辰,臺灣三地四館皆辦理了與洪瑞麟相關的展覽,將這些鮮少曝光之作,在幾十年過後再度展現在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