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麟生於1912年臺北大稻埕,他的畫作主要題材為礦工、裸女和風土民情,這樣的繪畫題材,是臺灣美術史上必不可少的勞動者面貌象徵。2022年適逢洪瑞麟110歲冥辰,臺灣三地四館皆辦理了與洪瑞麟相關的展覽,將這些鮮少曝光之作,在幾十年過後再度展現在觀眾眼前。

洪瑞麟生於1912年臺北大稻埕,他的畫作主要題材為礦工、裸女和風土民情,這樣的繪畫題材,是臺灣美術史上必不可少的勞動者面貌象徵。2022年適逢洪瑞麟110歲冥辰,臺灣三地四館皆辦理了與洪瑞麟相關的展覽,將這些鮮少曝光之作,在幾十年過後再度展現在觀眾眼前。
博物館、圖書館與歌劇院近期除了與民眾的教育參與互動外,也提供跨界特殊的美學體驗以饗觀眾,像是藉由表演藝術活化靜態的展演。在上篇介紹了以及後,下篇要接續了解舞作與博物館建築對話、舞作成為展品/舞作與美術展品對話。
博物館、圖書館與歌劇院近期除了與民眾的教育參與互動外,也提供跨界特殊的美學體驗以饗觀眾,像是藉由表演藝術活化靜態的展演。這些博物館、美術館的創意實踐,對原先觀看方式做出挑戰與移轉,也引動參觀的多重互動性,讓視覺藝術與文物殿堂綻放出更燦爛多樣的面貌。
詩人元好問《雁丘詞》中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話在每個人心裡印象深刻,琅琅上口。2022臺雙展策展人以此句為展名,反問情不為何物,意旨互聯萬物皆情,當代社會的各種縱橫相交,織出密密麻麻的「情」就為臺雙展軸心,既抽象又具象,甚至包羅萬象。
奧地利薩爾茲堡現代美術館於2022年推出《真實相片?──加拿大與美國當代攝影》特展,該展由中歐德語國家的當代藝術與攝影學者撰文,企圖收納其對於北美當代攝影發展的評述觀點。該展企圖梳理三個世代的北美當代攝影發展,提出屬於德語區國家學者一種旁觀者清的觀點。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希望透過台灣當代藝術作品對應原有法國展覽的方式,展示更多台灣文化與研究內容,不只讓台灣的民眾看到,也以台灣文化的實力與豐富的展現為目標,提升文化輸出與藝文環境接軌國際巡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