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番薯王
許多人都聽說過性學大師金賽博士(Alfred Kinsey, 1894-1956)這號人物,但金賽博士1947年創立於印第安納大學的性學研究中心(The Kinse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Sex, Gender, and Reproduction)有一批攝影收藏,卻鮮為人知。這批收藏是時尚、商業、藝術攝影家喬治・普拉特・萊恩斯(George Platt Lynes, 1907-1955)的作品。位於印第安納州首府的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館(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近期以此收藏推出「感官、性、社會:喬治・普拉特・萊恩斯攝影」展(Sensual / Sexual / Social –The Photography of George Platt Lynes)。

萊恩斯出生於紐澤西州,高中就讀麻州的寄宿學校,恰好成為林肯・科斯丁(Lincoln Kirstein, 1907-1996)的同學。科斯丁後來就讀哈佛大學,並成為紐約著名的作家、鑑賞家、慈善家,另一個更重要的身份與成就是共同創辦美國首間職業芭蕾舞團(現紐約市立芭蕾舞團)。也因為這層關係萊恩斯後來接受委託,成為該舞團的首位駐團攝影家,協助拍攝舞者。由於萊恩斯生涯初期亦常替《哈潑時尚》( Harper’s Bazaar)、《城市與鄉村》(Town & Country)、《時尚》(Vogue)等雜誌拍攝模特兒,他的作品常展現極具藝術性的構圖和採光,增添舞者的時尚風味。他讓模特兒如舞者般常擺出唯美、獨樹一格的姿勢,展現身體的美感。這次透過策展團隊的巧思,穿插具有代表性的時尚或商業攝影家,包括理查・阿維東(Richard Avedon, 1923-2004)、羅伯特・梅波碩普(Robert Mapplethorpe, 1946-1989)、赫伯・瑞茲(Herb Ritts, 1952-2002)、厄文・潘(Irving Penn, 1917-2009)、安妮・萊柏維茲(Annie Leibovitz, 1949-)等人的作品,從中勾勒出萊恩斯作品的風格遺緒與重要性。

拍攝紐約市立芭蕾舞團舞者的作品,構成了萊恩斯生涯中為數最多且最成功的商業攝影作品。即便為了謀生,時尚攝影的工作仍須持續,但芭蕾舞團的拍攝工作卻令萊恩斯覺得更為有趣、愉快。他經常會邀請舞者到工作室,擺設最簡單的舞台背景,好讓攝影畫面儘量聚焦在舞者身體的姿態。

萊恩斯的肖像攝影除了充滿藝術風格外,部分作品也充滿爭議,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男性裸露的畫面,間接證實萊恩斯同性戀的身份,也成為萊恩斯作品被金賽性學研究中心收藏的原因,因為身為雙性戀的金賽博士於40年代後期正在進行同性戀的相關研究。此次特展有為數眾多的藝術攝影作品,這些相片幾乎都是男性的裸體肖像,部分是正面裸體,甚至裸露生殖器。由於20世紀中的美國社會依舊相當保守,很多模特兒姓名都會予以保密。其中一個特例是俄裔的百老匯、好萊塢男星尤・伯連納(Yul Brynner, 1920-1985)尚未成名前擔任模特兒的藝術照, 1941年拍攝時的他甚至尚有頭髮,與後來為人熟知《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1951)中的光頭形象截然不同。
萊恩斯男性裸體肖像的爭議性不僅來自美國社會當時保守的道德規範,更牽涉到法令的問題。關於這點,策展團隊特別安排圖說,因為美國法令有明文規範或定義何為「猥褻」,【圖5】而金賽博士和萊恩斯在印第安納州與紐約市兩地的書信往返和男性裸體照的寄送,皆很有可能會觸犯相關法令。另外,萊恩斯的男性模特兒也冒著極大的風險,因為一但相片公開展示,模特兒被指認出來,這些隱含男同性戀的擺拍姿勢、場景都可能被冠上「猥褻」的罪名。【圖5左】事實上,當萊恩斯在1942年被美國軍方徵召時,他就直接收到美軍為排除男同性戀服役的退伍令。美國軍方從1947到1993年對於同性戀採取「不問、不說」的政策,只要服役士官兵牽連到與同性戀相關的行為都有可能被迫退役,喪失軍餉退俸。當男模特兒身上的海軍陸戰隊刺青呈現在相片中時,也意味了其軍人身份可能被和同性戀劃上等號,因而受罰。【圖5中】

最後,萊恩斯1952年拍攝的這張黑人與白人男性模特兒相擁的照片,不僅觸及同性戀的爭議,也觸犯了美國的諸多法令,美國一直要到1967年才由最高法院判定禁止跨族裔婚姻違憲。【圖5右】由此可見,萊恩斯藝術攝影中的性、感官、社會三者是緊密不可分割的,除了展覽中收納的時尚與拍攝舞者的商業作品外,也透過萊恩斯的男性裸體肖像更深刻地檢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爭議性,以及過去主流攝影史所忽略的族群與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