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意蓁
當攝影術於19世紀誕生,人們普遍認為攝影與其他類型之藝術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生產過程並非無中生有,而是能反映和揭露「真實」。然而,如果一張照片的呈現,背後是歷經編導、場面調度(mise-en-scène)等操作,我們還能將看到的結果視為「真實」嗎?這種「再現」的真實是否還能夠算是真實?且讓我們從當代劇畫攝影先驅Jeff Wall (1946- )的作品討論起,看他如何透過攝影重構他心目中的真實。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Wall於1982年推出的作品《模擬》(mimic)【圖1】。Wall偏好大幅彩色印刷格式,然其所需使用的相機並不適合用來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但是他又想要探究街頭攝影的紀實風格;於是,他選擇重建(restage)欲捕捉的片刻,在真實環境中使用非專業演員營造出即時感,使得照片看似街上抓拍,其實是攝影家歷經編排的重建成果。
如同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在〈如何理解一張照片〉一文中所述:「照片見證了某個人在特定情況下所行使的選擇。照片是攝影師做出決定後的結果,決定他看到的這起特定事件或這項特定物件值得記錄下來。」而Wall選擇記錄的,便是他親身在溫哥華街頭見證的種族污辱場面。照片裡,白人男子用鄙睨的眼神及不敬的手勢對著亞裔面孔的男人,點破存於我們生活日常的族群問題。
如果說紀實攝影是歷經耐心等候、掌握時機的過程,反映現實事件的紀錄形式,揭發藝術家想傳達的真相;那麼, Wall則不急於捕捉這些偶然的瞬間,而是利用「再現」的手法,重新建構他所觀察到的現象,表露「另一種真實」。於此,攝影機就如同Wall觀視社會的眼睛,他不直接評判事件的是非對錯,而是藉由揭示種族衝突中的暴力與對峙,進而刺激觀眾對所處的社會進行反思。

在《牛奶》(Milk)這張照片裡【圖2】,攝影所具備「凝滯瞬間」的特性更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牛奶濺灑出的弧度、形狀在鏡頭的捕捉下成為永恆。實際上,這仍是Wall精心佈局的傑作,他特意選定網格狀磚牆的背景,垂直平行交錯的條紋與男子手臂的肌肉線條、液體的曲線形成強烈對比,而他用畫面呈現出的爆炸威力象徵人類極端的心境。若說《模擬》是透過模擬情境、還原現場以接近真實,那麼,《牛奶》則是Wall對事件的重組後,傳達自身所想表現的真實。
此外, Wall稱自己的作品為電影式攝影(cinematographic photograph),這不禁令人好奇,Wall究竟是如何應用電影與攝影的關係來詮釋真實?《亡軍的對談(1986年冬天在阿富汗穆卡爾附近,紅軍巡邏兵伏擊事件後的幻象)》這張照片是Wall於一處大型臨時工作室所攝,照片中的表演者、服裝、特效和特殊彩妝皆經過打造,接著攝影師將角色分組或個別拍攝,最後再經由數位拼貼組成眼前的作品【圖3】。Wall融合了恐怖電影和歷史畫的傳統手法,創造出幻覺般的場景,畫面中死於戰場的士兵在鏡頭下像是活了過來,彼此或交談、或嬉戲。於此,攝影師以黑色幽默的敘事與怵目驚心的視覺效果揭穿戰爭的殘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曾說:「對電影銀幕,我不能隨意閉眼,否則睜開時,已不再是同一畫面;我被迫不停地狼吞虎嚥;電影必然有其他種種優點,卻沒有沈思性,我因而只對停格靜照感興趣。」Wall巧妙地結合場面調度此一電影元素以及照片「靜止不動」的概念,使觀者一方面能從中讀出故事,另一方面得以恆久地觀看圖像,感受照片既真實又鮮活的特點。

《序:摹拉爾夫.艾里森的隱形人》(After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 the Prologue)【圖4】這張照片中, Wall更延伸了電影的意向,取材於文學,融合小說的主題概念,將其顯影。照片靈感來自於拉爾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 1914-1994)1952年出版的小說《隱形人》(Invisible Man),此本小說以一名黑人男子為中心,探究20世紀非裔美國人所遭遇的社會問題。主角認為自己是社會上的隱形人,並描述他所居住的秘密地下室,其天花板上覆蓋著1369個非法連接的燈泡,找遍整個紐約也找不到這樣明亮的地方。
Wall憑藉他對小說內容的想像及詮釋,用攝影將小說虛構中的「真實」置入現實世界。如前面所提及, Wall的許多照片是從「偶然目擊的街頭事件」所開始;那麼,從這張照片,事件就是發生於他閱讀的時候。兩者同樣是他根據觀看後所產生的情感,在畫面中結合自己的遐想,一方面依循故事情節打造攝影現場,另一方面也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可見的影像,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邊界。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得知,當「攝影是否算作藝術」的問題仍引起爭論時, Wall為攝影開創出新的可能,他一方面挑戰了攝影的真實性和瞬時性,歷經長時間的構思和編導,豐富攝影作品的「時間感」,並且重新定義了攝影傳遞真實的使命;另一方面,他又藉由照片的故事張力,在無形之中呼應了羅蘭.巴特所提出「使攝影和藝術發生關係的是戲劇」之見解。
參考資料
- John Berger著,《攝影的異義》,吳莉君、張世倫、劉惠媛譯,台北:麥田,2016年。
- Roland Barthes著,《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台北:臺灣攝影季刊,1995年。
- 泰特現代美術館網站:https://www.tate.org.uk/whats-on/tate-modern/exhibition/jeff-wall/jeff-wall-room-guide
- 紐約現代美術館網站:https://www.moma.org/learn/moma_learning/jeff-wall-after-invisible-man-by-ralph-ellison-the-prologue-1999-2000-printed-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