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編輯部
蔡家丘老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他長期關注台灣與近代東亞美術史中的旅遊議題,也向漫遊者導覽了當中不少的風景。
最近老師在文章〈【不朽的青春】南國陽光普照—西鄉孤月的末日之旅〉中,帶著各位穿梭時空回到19世紀末,跟隨西鄉孤月的腳步從東京到台灣,再快閃到2020年的當下一同解密他來台取材的創作《臺灣風景》。這件作品將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今年十月推出的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中與大家見面,我們也迫不及待地詢問老師關於展覽的細節--

Q1: 請問老師為什麼展覽題目要說「台灣美術『再發現』」?又要怎麼「再發現」呢?
這個展覽最初來自顏娟英老師的研究計畫,在福祿文化基金會的支持下,顏老師帶領我們幾位研究台灣美術史的老師組成團隊,一起調查散落在美術館以外各處的台灣美術作品;展覽由林曼麗老師率領的北師美術館精心策畫,將研究成果介紹給大家。
目前大家知道的台灣美術作品,大多是公立美術館透過購藏或者受贈而來。同時也有一些作品是由藝術家家屬與收藏家保存至今,或是尚庫藏在非美術館的公家單位,它們沒有太多機會藉由展覽被大家認識。調查訪問過程中,策展團隊也從中得知更多線索,進一步再發現其他作品。
台灣天氣比較潮濕,無論是油畫或紙絹作品在保存上需要良好的溫溼度控管,有些行有餘力的藝術家家屬與藏家有辦法給予作品適合的保存環境,但研究團隊也曾在調查過程中遇到狀況不佳需要搶救的作品,這時候我們會轉介專業的修復老師。
參與展覽前端作業的調查過程中,研究團隊希望做到的就是一方面協助保存作品,另一方面也透過研究,挖掘它們的意義。所以對作品的調查、修復其面貌、認識其意義,從這幾個方面來說都是一種「再發現」吧,這也是作為研究人員所能陪伴作品的一種方式。

Q2: 那「不朽的青春」與這些再發現的作品之間有什麼聯結呢?
展覽標題「不朽的青春」的概念,出自黃土水1922年在雜誌《東洋》發表的文章〈出生於臺灣〉。黃土水認為儘管生命短暫,藝術創作與精神卻能不朽,尤其當時人的平均壽命並不長,藝術家更要把握青春,投入生命進行創作。20歲左右的同學們若在當年,壽命說不定也已經接近一半,會怎麼思考自己的人生呢?研究團隊的我們其實是很有感觸的,而黃土水在文章中所展現身為台灣現代藝術家的自覺,我們也覺得深具時代意義。
因此『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中展出的作品,為了讓觀眾能夠更完整的體會台灣藝術家投注生命的不朽精神,我們從調查成果中精選出,不局限於藝術家年輕時的創作,同時也有少部分展品是公立美術館的館藏,取得平衡。

Q3: 面對這些再發現的新作品,老師需要特別的新方法才能研究它們嗎?
比起使用嶄新的研究方法或者理論,我們想做的是回到作品本身,讓它們當時的脈絡更加清晰。這跟我們這次在研究過程中所引述的文獻有點相似,那些檔案都不是新的,它一直都在那裡,只是重新被我們看見了。
研究團隊的每位老師都非常地認真,撰寫展覽圖錄的時候,除了說明藝術家與創作年份並描述畫面,我們更會進一步考察作品的意義。每位老師多多少少擁有各自關懷的議題,遇到相關的作品也很樂在其中。過程就是,一邊擔心圖錄字數有限,一邊又忍不住越寫越多(笑)。
我個人偏心地希望這個展覽是很「藝術史」的,期待能讓大家對台灣美術史有多元豐富的認識,因此展覽特別安排了一個區域呈現相關的文獻檔案。雖然現在策展常會以開放性的方式,讓觀眾去自由闡述作品的其他面向,不過我們更希望先交代作品最初的歷史脈絡,為後續的那些可能性做好奠基。

Q4: 老師在展覽籌備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我想印象深刻的事情是與公視節目《藝術很有事》的合作,節目製作人徐蘊康女士得知了這個展覽計畫以後,就全程記錄著我們到各地拜訪家屬、藏家,以及一些公家單位的過程。節目預計在十月播出,由於拍攝團隊既專業又保持獨立性,所以我也很期待最後的節目呈現。
不過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應該就是疫情了。由於展覽原訂於三月開幕,北師美術館作為策展方必須費心調整已經安排好的行程,相關合約也需要協調日期。研究端相對受到的影響比較少,不過這也讓人更強烈的意識到,這個展覽真的非常感謝能有各方的支持,像是後來顏水龍的家屬便親自將作品帶回台灣。

Q5: 目前老師在漫遊藝術史與大家介紹了西鄉孤月的作品,這件作品也是「再發現」的嗎?這個部分與展覽有什麼聯結呢?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再發現」反映的是「被遺忘」。比如以西鄉孤月的《臺灣風景》來說,其實我們一直都知道日本美術館收藏著這件作品,但它卻因為處在台灣與日本兩國美術史界關懷議題的邊界,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被完整的研究;我之後也會在漫遊藝術史發表另一篇文章,透過藝術家山崎省三作品的再發現過程,跟大家聊聊這個「被遺忘」的議題。
而這些日本人畫家來台的見聞與創作,將會集結成展覽其中之一的子題「旅人之眼」跟大家分享。那時候日本人來台灣旅遊,一方面是來尋覓當時蔚為流行的「南國畫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台灣作為殖民地有日本人社群,旅行起來不但較為安心,甚至也可以在路途中賣起畫來籌措旅費。
Q6: 說起來老師從碩士時期就開始關注台灣美術史中的旅行議題了,感覺那是老師研究路途上一個很紮實的起點。請問要怎麼樣寫出不會後悔的論文呢?
其實現在回頭看自己的碩士論文,也會看見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不過我也會跟學生這麼分享:現在作為碩士生,那就去做現階段能夠做到的事情,只要尊重研究對象並盡力地去寫就好了。如果未來回頭能看見現在的不足,反而表示自己有所成長,值得高興,不是嗎?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系列文章
- 前世的情人,今世的妻子-台灣現代美術中的女性畫像
- 南國陽光普照—西鄉孤月的末日之旅
- 當男人遇上大海—張義雄的《蘭嶼紀念》
-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 移動的審查員—藤島武二與殖民地美術展覽會
- 日本、臺灣與法國:山岳畫家那須雅城的青春與夢想
- 我不在咖啡廳,就是在山路上—台灣山岳畫家呂基正(上)
- 我不在咖啡廳,就是在山路上—台灣山岳畫家呂基正(下)
- 偶然與巧合──談台博館藏山崎省三作品的發現
-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 青灰色的東京練習曲──重返劉啟祥的藝術起點
-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 「芳蘭之丘」上的不朽青春──鄭世璠的第二師範學習歷程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系列文章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
展覽訊息請關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官網公告。)
您好:想請教在照片中有一禎「鈴木惠可博士(左一)說明黃土水少女胸像歷史與取名「久子」由來」,能否說明一下此部分內容。在展覽介紹中有描述,此件大理石雕是黃土水在日本的畢業之作,這有紀錄可查詢嗎(他的資料真的好少)?而「久子」的故事,又有哪些資料能佐證呢?很好奇呀!
讚讚
親愛的讀者您好:
我們將您的疑問傳達給鈴木老師,以下為老師的回應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於黃土水《少女胸像》的原名問題,我參考的主要資料是:
吉田千鶴子《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学生の研究―東京美術学校留学生史料―》(ゆまに書房,2009)
吉田老師根據東京美術學校畢業作品相冊(現在東京藝術大學圖書館所藏),
轉載黃土水的畢業作品照片(包括作品名稱 《ひさ子さん》/ Hisako-san),因為這張照片與 《少女胸像》 的造型完全一致,
應該可以認為是同一件。
但久子 小姐是誰,目前沒有找到任何資料,只能推測黃土水認識的一位日本人士之女孩。
原來在日本資料中,作品名稱只寫《ひさ子さん》,為了方便在中文文章上使用"久子"的漢字。
如果在台灣要找相關資料, 在中研院台史所的「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裡面,有公開郭双富先生的蒐集資料,
東京美術學校校友會月報第19卷第1號
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browsingLevel1.jsp?xmlId=0000229193#
這一本裡面也有記載,黃土水畢業作品《ひさ子さん》的名稱,請參考看看。
(資料是部分公開,裡面的內容應該在檔案館才能看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到您。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