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少千
前言
過去學界鮮少以運動的題旨切入,探討現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及身體圖像的特徵含義。這本書定焦在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有關運動文化的豐碩圖像和表現手法,分析現代身體的形塑和內涵。此時正值藝術與運動蛻變的關鍵期,兩者皆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步形成制度化、專業化和商業化的領域。藝術和運動看似截然不同的範疇,其實皆含有遊戲、學習、競賽、身體感知的層面,也同時在現代性的脈絡中,回應著政治、社會和經濟局勢的快速變化,而不斷反芻和翻轉傳統、締造新猷,以及爭取公眾的支持。
運動此一主題,為何吸引藝術家和觀眾的關注?簡言之,相較於其他題材,運動賦予創作者和觀賞者絕佳機會,關注多彩多姿的身體樣貌,從優雅、笨拙、輕盈、粗壯、矯健、到挫敗、疲累、受傷等百態皆有,並且能從中察覺人性的掙扎、渴望和堅韌。
本書專注於1830年代到世紀末西方藝術中的運動身體圖像,透過寫實派、印象派和後印象派作品分析,發掘運動的審美感性和身體經驗。從諷刺畫報、素描油畫、到廣告海報等媒介,視覺藝術表現出社會大眾對於運動的需求和熱衷,傳遞運動所隱含的身體觀念和階級態度。本書聚焦在手繪作品的分析討論,主要是因為十九世紀絕大多數的攝影術在曝光和快門條件的限制下,鏡頭難以實際捕捉到真正的運動行為。筆者在選取藝術家時,悉心考量其運動題材的作品質量是否可觀,是否具有藝術史上的啟發意義和重要性,方列入討論範圍內。雖然諸如擊劍、摔角、滾球、網球、門球、馬球、體操、足球等,亦為十九世紀盛行的運動項目,但是由於相關圖像多屬畫刊插圖,未匯聚成足夠份量的藝術作品,故不納入本書內容中。
全書分為五章,著重於五項劃時代的作品系列或類型,銘記深富歷史意義的關鍵時刻。主要內容著墨在杜米埃(Honoré Daumier, 1808-1879)的泳浴諷刺漫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的狩獵畫、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的賽馬圖、卡意伯特(Gustave Caillebotte, 1848-1894)的船艇水景、女性騎自行車的廣告海報。為了闡釋藝術發展的脈絡,本書亦觸及不同時代和地理區域的作品,故產生跨時空的對話、比較與連結,例如回溯古典人體的理想典範、英國十八世紀的運動藝術(sporting art)、美國的現代風俗畫等,加以和十九世紀法國藝術比較分析。
問題意識和研究重點
十九世紀的視覺藝術具體反映了現代人對於身心健康的觀念嬗變,傳達不同階級所追求的運動文化。透過藝術家的參與、描繪、洞察,現代身體圖景(bodyscape)得以銘刻和流傳廣遠。根據米爾洛夫(Nicolas Miroeff)的定義,身體圖景是指身體再現中的形象、符號和含意,以及身體所處的地方和情境,也牽涉繪圖者所運用的風格手法和視覺效果。[1]有關身體的思維和再現,貫穿本書的研究重心,亦引發一連串的相關問題:藝術家如何看待運動的本質和目的?藝術家使用什麼美學策略來描繪現代身體?運動主題的畫作如何被欣賞、理解和收藏?運動相關的藝術如何扣連現代社會的性別、階級、國族認同?
古代人投入運動,多是為了祭神的宗教儀式,以及軍事和農業生產的實際目的而從事體能鍛鍊。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人越來越意識到運動有益身心健康,能預防疾病和衰弱,進而延長壽命。在十八世紀,運動同樣是為了保家衛國和戰爭所準備,並且興起了體能訓練風氣,以促進體內組織循環的活化和健康。[2]十九世紀歐洲的運動觀念更進一步根植在科學基礎上,尤其是生理學對於人體的研究最具影響力。例如科學家馬亥、德蒙尼(Georges Demenij)、何恩(Gustave Adolphe Hirn)等人,採用熱力學的原理,主張身體機能仿如機器運作,人體像是產生熱能和動力的引擎。這個觀念廣為大眾理解和接受,而使得運動成為提升身體機能的良方。[3]在這時期,體能訓練的社會風氣更為普遍,運動愛好者也帶著各樣不同的動機從事身體活動:維護健康、娛樂、社交、增強體力、美化體型、自我鍛鍊和挑戰等。
值得關注的是,十九世紀的藝術家是否依循身體如引擎的觀點,表達人體和機器的類比關聯?創作者是否會抱持不同的看法,去探測運動中的身體知覺?創作者如何浸潤在運動現場中,描繪運動者的身體經驗和動能?藝術家看待運動是解放身體,抑或規訓身體?運動是身體的遊戲調劑,還是痛苦磨練?在藝術家的描繪中,個體的意識能夠操控身體,或消融在身體之內?
在藝術史上,古希臘時代奠定了運動美學的基礎,當時社會崇尚男性運動員的絕佳體能與堅定毅力,而運動員大多屬於貴族戰士階級,其運動技能、健美體格、英雄氣概,常在文學和藝術中受到高度頌揚。而本書想探究的主要問題是:十九世紀運動現代性如何在視覺圖像中紛陳表現?當古典主義遭受到寫實派、印象派、後印象派之挑戰,人體的理想範型逐漸動搖和式微,多元的現代身體美學有何特徵和意涵?在攝影術發明後,許多藝術家相繼參酌相機捕捉的人體運動姿態,他們如何在手繪和攝影的對照交錯中,探索古典規範之外的美學潛能?
本書另一重點是探索藝術家如何表現運動的階級文化特色?運動是否有助於跨越階級邊界,或是維持日積月累的階級藩籬?哪些運動在階級屬性上較同質化和封閉?哪些運動因商業機制的運作,而朝向大眾化和通俗化發展?筆者參考社會學家布赫迪厄對於運動文化和階級習態(habitus,又譯作慣習)的研究,來思考現代身體的形塑及再現。布赫迪厄根據大量問卷統計分析,提出有關生活方式和品味選擇的社會理論。他認為,一個人的運動行為取決於其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餘暇時間,並且關乎其衡量運動可產生的身體效益(外表、體力、健康)和社會利益(俱樂部會員資格、擴展人脈)。簡言之,他發現運動深刻地反映一個社會階級對於身體的看法──如何使用身體、如何展現自我形象、如何透過身體表現尊嚴和秀異(distinction)、如何維持體態和動作節奏、如何顯示生活風格等。[4]據此,我們便能理解在西方藝術史中,運動者的圖像大多呈現中上階層男性的身體形象和運動精神,承襲古典美學以表現其英雄般的體格和秉性,強調正當化和理想化的身體使用。而本書所討論的現代藝術作品,則展現不同階層的習態和身體觀念,也產生了有別於古典美學的風格形式。
研究方法和章節介紹
為探究作品的風格和意義,筆者採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時代之眼」(the period eye)和「臟腑之眼」(the visceral eye),這是歷久彌新的藝術史方法論,能夠指引我們廓清現代運動的藝術再現和視覺文化。
藝術史學者巴克桑德(Michael Baxandall)曾言,「時代之眼」乃是一個特定時空中,社會規範和文化習俗所形成的觀看方式。某一時代的人們會共享某些知識、技巧、習慣,用來觀看和評論藝術作品。[5]筆者將分析第一手文獻,檢視出版界和新聞媒體如何指引大眾從事有益身心的各種運動,以理解十九世紀人們對於運動現代化的看法。
除了從指標性出版品勾勒出彼時社會對運動的態度之外,本書亦從豐富的藝術評論去探究「時代之眼」,闡明人們對於視覺作品的各種見解。當時社會對於運動主題的作品有何評判標準和主流品味?觀看展覽的人們如何接受現代人體的圖像?諷刺漫畫和海報引起什麼樣的議論和迴響?
本書討論的畫作,無論是油畫、諷刺漫畫或海報,莫不圍繞著身體的主軸,訴求觀者的身體感知。這呼應著藝術史學家諾克林(Linda Nochlin)所談論的「臟腑之眼」,意指個體的觀看行為與身體感官是緊密相繫的,每一視覺經驗皆鑲嵌於歷史中每一具體的肉身之中。而創作者和不同時期的觀者、研究者,都各有身體的存在,其視覺感知和心理反應均與身體息息相關。[6]
創作者對於運動的理解,經常是透過本身參與過的運動體驗和實際觀察,進而產生投射和認同感。視覺圖像表現出運動者身體的韌性、施力、緊繃、伸展、鬆懈、靜歇等情狀,隨之牽引出觀者的激昂、歡欣、陶醉、緊張、感傷等不同反應。藝術家也希冀從視覺圖像延伸至空間中的觸覺和動覺,勾喚觸覺和肌肉運動的記憶。
限於個人能力和專書篇幅,本書難以涵蓋整個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所有的運動題材,也無法窮盡探討所有卓著的創作者和作品。希冀選擇五項重要的藝術和文化現象,透過以下五章內容架構,闡明現代身體的豐富情狀和文化意義。
第一章登場的是〈人體喜劇〉,討論杜米埃所作的泳浴者諷刺漫畫系列,刊載於1839年至1850年代的新聞畫報,呈現市井小民在浴場戲水、游泳、洗浴的活動。在杜米埃的筆下,環肥燕瘦的身體圖像具有雕塑般的量感,也傳達滑稽怪誕的趣味,交融高階藝術和通俗圖像的特色。隨著保健身體的新觀念興起,巴黎市民湧向公共泳池和塞納河畔,體驗水上運動,並滿足娛樂和社交需求。
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在1856年至1869年創作的狩獵畫系列,為第二章〈憂鬱的鄉野運動〉析論的焦點。這些作品產生於狩獵權逐漸民主化之際,又正值動物保護觀念抬頭,富含時代意義。許多中產階級男子,透過狩獵來尋找刺激和鍛鍊體力,並彰顯社會階級和經濟地位。熱愛打獵的庫爾貝,改變了狩獵畫的傳統模式,不再歡慶獵人的勝利,轉而流露獵人的憂鬱哲思。他凝視獵物的身體,哀悼動物的痛苦和死亡,引發寫實主義美學的倫理議題。
第三章〈勝負之外〉,探索竇加從1860年代到1890年代所繪的賽馬畫作,騎師和駿馬高貴優雅的身體動作為其創作著墨的重心所在。這系列作品一方面表達貴族階層標榜的運動家精神,另一方面刻畫資本主義下的運動商業化現象。竇加採用犀利和動感十足的寫實視角,挑戰歷來賽馬圖的格套形制,也和攝影術進行對話。本章將竇加作品置於當時蓬勃的馬術文化脈絡,並探討藝術家的階級認同,以及他對於運動德性和美感的觀點。
第四章〈動能之美〉呼應第一章的水上運動主題,闡釋卡意伯特的划船作品。卡意伯特是印象派畫家和收藏家,擁有豐富的造船經驗,屢獲帆船比賽獎項。他在1870年代所描繪的划船男子兼具勞動者和漫遊者的身姿,和輕盈的船體合而為一,奮力帶動水流速度,達到專業運動水平。同時,卡意伯特的創作思維,應合當時人體生理學和運動科學的進展,具現動能的效率和美感。
第五章〈女性的移動力〉聚焦於世紀末廣告海報中的女性騎車形象,探究女性身體的再現,如何在性別規範和商業行銷之間產生張力。從史坦凌(Théophile-Alexandre Steinlen)的寫實諷刺畫,到慕夏(Alphonse Mucha)和葛哈瑟(Eugène Grasset)的新藝術海報,眾多創作者運用流暢的線條、鮮亮的配色、活潑別緻的字型排版,推廣女性單車運動的益處和魅力,藉此召喚潛在消費者對於移動力的嚮往。
總而言之,在現代性的脈絡中,運動文化充滿著性別、階級、國族的隱喻。透過對於重要藝術作品的深入分析,我們將理解運動身體的再現,乃為喜劇、暴力、失落、秀異、動能的存在,蘊含多重的文化和美學意義。而如此的身體樣貌和意涵,乃傳達現代性的複雜經驗和社會現象。在本書結論中,將總結「時代之眼」和「臟腑之眼」的論述,歸納複數的現代身體圖景,強調運動文化的再現乃構成現代性計畫的要素。
(本文摘錄自曾少千著,《現代身體的再現: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的運動文化》緒論,臺大出版中心)
[1] Nicolas Mirzoeff, Bodyscape: Art, Modernity, and the Ideal Fig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
[2] Alexis Tadié, “’The Physical Powers of Man’: The Emergence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Sporting Cultures 1650-1850, ed. Daniel O’Quinn and Alexis Tadié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8), 252-267.
[3] Jacques Gleyser, “The Machine Body Metaphor: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France (1825–1935),”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n. 23 (2013): 758–765.
[4]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09-218.
[5] Michael Baxandall,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40-59.
[6] Linda Nochlin, Bathers, Bodies, Beauty: The Visceral Ey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