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藝術要能具有互文性的創作與接收循環,必定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實踐、運用、流傳與研究,足以成為一門史學研究客體。攝影以其兩百多年的歷史,自然算是年輕的。驚人的是,攝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累積的成果,已不只讓互文性有效作用且已成為一種常態氾濫。

一門藝術要能具有互文性的創作與接收循環,必定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實踐、運用、流傳與研究,足以成為一門史學研究客體。攝影以其兩百多年的歷史,自然算是年輕的。驚人的是,攝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累積的成果,已不只讓互文性有效作用且已成為一種常態氾濫。
〈前衛與媚俗〉為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於1939年所發表的評論文章,旨在為前衛藝術護航,從此開啟了關於「前衛」與「媚俗」的討論,至今仍是學界熱衷的主題之一。
超現實主義和幾何學一樣,是卡提耶-布列松取之不盡的泉源。他曾說:「超現實使我學到攝影鏡頭,如何在無意識和偶然的瓦礫堆中,進行搜索。」
卡提耶-布列松為現代攝影史上的典範,他精準的構圖美學和細膩的現實觀照,常為人稱道。然而,他著名的「決定性瞬間」一說,卻常引人誤解。究竟他如何看待攝影?他和現代藝術之間有什麼淵源和對話?
本文希望透過三位重要作家的觀察,從歷史、美學、社會文化功能等不同角度,引領讀者一同思考「攝影的本質」。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攝影札記》出版以來,「刺點」曾引發了許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