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麻煩」的訪客吧!──評《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博物館並不如我們認為的客觀與中立,僅能反映某一部分人的品味與觀點。覺察這件事將有助於博物館變得更為誠實與開放。在《誰的博物館?》中,提醒作為當代觀眾不自知的權力。博物館是屬於誰的?誰決定博物館的收藏、論述與展示?希望對話的觀眾是哪個族群?留待書中為各位解答。

遊記、風景與繪畫──以畫家蔡蔭棠為例

畫家蔡蔭棠畢生勤修畫業,留下繪畫形式的作品超過千幅。其中尤以風景繪畫為最,頗多畫家旅行寫生之作。除此,畫家勤於筆耕,留下大量文字形式的遊記。本文聚焦畫家一段長達九個月的日本、美國之旅。這段旅程中,畫家除了留下親筆記錄的記帳般旅遊長文,更有多達27幅相關水彩畫作。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亞洲要塞:台灣當代藝術與在地文化的策展構思(上)

在台灣呈現「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時,雖然可以移展整個法國版的內容,但也需要在地化的過程。策劃展覽時遇到的問題,諸如為什麼亞洲的文化是由法國人來說話?台灣為什麼要做這個主題的展覽?在台灣不能缺席的情況下,要怎麼拼湊命題的新意?展現出大眾對美術館的期待?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東方的鬼,西方的眼:法國原版展覽面貌

在最原始法國展出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版本特別著重在東方的地獄,策展人朱利安.盧梭以佛教的概念為主,設法傳達中國、日本及泰國對於地獄的描繪,且在發源地印度並沒有這樣的內容。對應今生的業障,亡者將有六種不同的路徑:前往天堂、作為人回歸凡塵、成為動物、以及三種不同輕重的地獄刑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