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的傳播者,資生堂在1916年成立了設計部門,為品牌進行包裝設計和廣告宣傳。其中被譽為「銀座資生堂的臉」的包裝紙,被視為經典的視覺圖像傳承至今。這些日本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到底是從何而來呢?答案在英國插畫藝術家比爾茲利的作品中揭曉。

作為「美」的傳播者,資生堂在1916年成立了設計部門,為品牌進行包裝設計和廣告宣傳。其中被譽為「銀座資生堂的臉」的包裝紙,被視為經典的視覺圖像傳承至今。這些日本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到底是從何而來呢?答案在英國插畫藝術家比爾茲利的作品中揭曉。
2017年時,故宮與奧賽美術館合作辦展,《拾穗》再度來臺,造成不少話題。對於臺灣人而言,若非親自前往歐洲參觀美術館、教堂,要一睹西洋美術史巨匠的作品,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那麼,「田園畫家米勒」為臺灣人所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答案或許頗為出乎意料,早在一百年前就已開始了。
聖保羅雙年展是台灣第一個以國家名義參加的國際雙年展。從1957年到1973年,前後有將近一百名台灣藝術家參加了九屆的聖保羅雙年展,深刻影響了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
若顏水龍當年是以真實風景為寫生依據,現今對照公園實地景觀,卻遍尋不到園內有類似的建築物。筆者因而試圖了解這棟建築是怎麼來的?是否真實存在?
Gérôme在《弄蛇人》畫中對虛構場景與裝飾紋樣細膩的刻畫,亦來自攝影輔助。當時攝影仍為黑白影像,因此若將畫作對照實景後,會發現畫中設色的配置與實物仍有所差距。
蛇的崇拜,遍行世界文明與習俗。19世紀後半葉起,東方主義畫家們經常採用「弄蛇人」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