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談到了為何辛格羅布放棄物理空間,選擇以「目錄」的方式作為展覽本身。不過其目錄秀並非一成不變,本文將從辛格羅布策畫的第一本目錄大型聯展《複製書》出發,接著聚焦在其目錄秀的黃金時期,以再次回歸物裡空間的兩檔展覽,來看辛格羅布對「目錄即展覽」的實際運用。

上篇談到了為何辛格羅布放棄物理空間,選擇以「目錄」的方式作為展覽本身。不過其目錄秀並非一成不變,本文將從辛格羅布策畫的第一本目錄大型聯展《複製書》出發,接著聚焦在其目錄秀的黃金時期,以再次回歸物裡空間的兩檔展覽,來看辛格羅布對「目錄即展覽」的實際運用。
「誰是塞斯.辛格羅布?」或許這是看到文章標題時,腦海中浮現的一個疑惑。這位令人陌生的人物在1960年代末期盛行的觀念藝術運動中,佔據了極重要的位置。辛格羅布1968年至1971年間,策畫了多場跳脫物理空間框架的「展覽」,為觀念藝術開創了一種新穎的展出方式——「目錄即展覽」。
大家看到十九世紀的法國會聯想到什麼呢?在藝術史上,出現了庫爾貝等人所掀起的現實主義運動。庫爾貝藉由畫作真實地傳遞出當時工業革命之下底層人民的困頓,1848年的革命事件也成為庫爾貝藝術生涯中的轉捩點,呈現庫爾貝與社會議題之間的連結以及與傳統學院派的對抗。
多數人一聽到抽象藝術,心裡就會萌生一股莫名的距離感甚至是恐懼感,更別說還要跟身旁的人描述那幅作品,自己講得糊里糊塗,身旁的人也不得其解。看不懂、說不出成了多數人對抽象藝術的印象與經驗,究竟我們該如何跟抽象藝術這位好似始終站在對岸的蒙面美人,拉近距離說說話呢?
1900年佛洛依德《夢的解析》出版,探討個人自我本能與原始慾望,他認為夢境是由潛意識主導,而潛意識隱含著現實壓抑的願望,這樣的主張與現代主義有著共同關心的問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無疑與現代藝術彼此交互作用著。除了受其影響的同時代藝術,精神分析方法還造成哪些反響呢?
大部分的人都經歷過面試,與面試官面對的當下,我們觀察他們的表情,面試官也正打量著我們這些應徵者的表情。現實生活中這種觀察模式反覆上演,人們注意著外在世界的變化,判斷行為是否恰當,調整內在的行動。我們進而提出一個疑惑,是什麼原因左右我們解讀一個人的表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