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畫家鄭世璠在第一屆芳蘭美展時以〈芳蘭美展頌〉紀念兩位影響他創作生涯深遠的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與小原整。始終以「芳蘭學子」為榮的鄭世璠,如同他的歌頌文句中所敘述地一般,在作品上實踐其恩師的教誨。

新竹畫家鄭世璠在第一屆芳蘭美展時以〈芳蘭美展頌〉紀念兩位影響他創作生涯深遠的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與小原整。始終以「芳蘭學子」為榮的鄭世璠,如同他的歌頌文句中所敘述地一般,在作品上實踐其恩師的教誨。
呂鐵州以花鳥畫聞名於畫壇後,設立繪畫研究所傳承東洋畫,其指導弟子的作品陸續入選台展,儼然形成一股畫派勢力。最近呂鐵州《鹿圖》鉅作為藏家公諸於世,此畫以不同以往的動物題材為主題,與其創作及教學有何關聯?
日本一對高齡八十歲的雙胞胎姊妹──富貴子、紀久子,歷經多年尋覓,終於在十年前和劉啟祥的長子劉耿一重逢,親手交還畫家1946年離開日本時託付的一批油畫。匿跡一甲子的畫作,將我們引向劉啟祥藝術生涯的起點。
年黃土水在雜誌《東洋》上發表了一篇日文隨筆。他慨嘆,台灣人沉迷於「物質萬能」的夢中,多數人不瞭解藝術,忽視美的生活。
不厭其煩地說明來龍去脈,目的是用以思考,為何山崎省三的畫會和平川知道的框鑲在一起?為何日本春陽會的要角山崎省三,對我而言如此陌生,反而不如其實在日本默默無名的平川知道?
呂基正十八歲時就在神戶參加登山會,踏遍關西周邊的山岳。來台後因工作的關係,經常隨著研究者前往山區調查與繪圖,開啟了他以山岳作為繪畫創作題材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