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大眾文化的內容成為了連環畫的常見主題,其中又以改編自武俠小說和電影的連環畫最受讀者歡迎,對流行題材極為敏銳的上海出版社與連環畫家們迅速地開始根據電影來繪製連環畫。

民國時期,大眾文化的內容成為了連環畫的常見主題,其中又以改編自武俠小說和電影的連環畫最受讀者歡迎,對流行題材極為敏銳的上海出版社與連環畫家們迅速地開始根據電影來繪製連環畫。
我們可以大略推斷出連環畫是能夠快速大量印製的出版品,透過租書攤流通,對兒童與青少年讀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本文將簡短地介紹民國時期連環畫的歷史與內容,並透過新聞報導檢視連環畫在當時招致批評的社會現象。
本文將挑選1923年9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中的藝術類叢談進行介紹——為什麼報紙要挑選這些新聞?翻譯、引介的過程中又有什麼資訊被遺失?當時的臺灣人在翻閱報紙時,能從中了解到世界美術的何種面貌?
浮世繪並非單一藝術家獨立完成,它經由繪師、雕師、摺師共同製作,並由板元(出版商)負責統籌與發行。
筆者將從「圖像中幾何學的運用」以及「視域有限性的認知與突破」兩個面向作切入,整理《北齋漫畫》中所見的特別之處,以探討上述問題,並進一步思索北齋對於萬物的理解和想像。
江戶時期,一般民眾對歌舞伎表演的喜愛日益加深,為滿足一般民眾對著名歌舞伎演員的崇拜需求,及緊密配合劇場的商業宣傳,促成了役者繪的流行。中大藝文中心典藏中役者繪亦佔比最多,作品形制包括單幅作品和數量豐富的二聯作、三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