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美國華盛頓國會山莊前國家廣場的佛利爾美術館,收藏並展示了佛利爾捐贈給美國史密森學會包含美國、近東、遠東的各式藝術品。美術館館藏都不可以離開美術館的建築,而非館藏的作品也不可以在美術館中展出。如此明確的區隔,是為了保護佛利爾收藏完整性的刻意設計。

關於我們
漫遊藝術史,2016年9月誕生,是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創立的共筆部落格。我們希望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
座落於美國華盛頓國會山莊前國家廣場的佛利爾美術館,收藏並展示了佛利爾捐贈給美國史密森學會包含美國、近東、遠東的各式藝術品。美術館館藏都不可以離開美術館的建築,而非館藏的作品也不可以在美術館中展出。如此明確的區隔,是為了保護佛利爾收藏完整性的刻意設計。
《聖經》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史上最暢銷的書籍,然而在中古世紀歐洲卻不是如此,最熱門的是時辰祈禱書這樣的祈禱指引書。時辰祈禱書顧名思義是告訴書的主人「何時該怎麼祈禱」的指導書,在十三至十六世紀間被大量的製作、印刷,成為了現代歐洲各大圖書館中,最常見的稀有古籍。
在觀看韓國原創劇集《魷魚遊戲》時,熟悉藝術史的觀眾很難不發現一幕設置三角餐桌的布景,和茱蒂•芝加哥《晚宴》的連結。劇中反覆出現的幾何造型,儼然成為該劇的代表符號。同樣的,幾何形體不僅充斥在《晚宴》裡,更是藝術家在創作生涯中,探究身體與性別框架的重要介質。
一門藝術要能具有互文性的創作與接收循環,必定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實踐、運用、流傳與研究,足以成為一門史學研究客體。攝影以其兩百多年的歷史,自然算是年輕的。驚人的是,攝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累積的成果,已不只讓互文性有效作用且已成為一種常態氾濫。
十字軍東征多被描述為血腥殘忍的侵略行為,但是在刻板印象中的燒殺擄掠下,仍然誕生了獨特的藝術作品──十字軍聖經。法國卡佩王朝的路易九世多次規畫及參與了十字軍東征,這些在後人看來殘酷的戰爭,卻也促成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摩根圖畫聖經也在這樣的脈絡下所誕生。
在古騰堡還未使用活版印刷術製作聖經、紙張尚未傳入、識字並未普及的中世紀歐洲,只有擁有書寫及閱讀特權的貴族以及神職人員有能力訂製書籍。手抄本的製作者也通常是接受過教育的修士及僧侶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是如何製作出一本圖文並茂的泥金裝飾手抄本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