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年代臺灣攝影的「鄉土」凝視 ——《ECHO of Things Chinese》

1971 年的臺灣尚處於戒嚴時期,一份介紹臺灣傳統文化與風土民情的英文刊物《ECHO of Things Chinese》,於此年元月出版,在臺灣民藝刊物的脈絡中成為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這份刊物截取了當時對臺灣民間的關懷,如果以現今的眼光回頭審視,藉由後殖民的角度,是否仍看見當初的浪漫鄉土情懷呢?

從想像到批判——佛洛依德竟成為現代藝術的「繆思」?

1900年佛洛依德《夢的解析》出版,探討個人自我本能與原始慾望,他認為夢境是由潛意識主導,而潛意識隱含著現實壓抑的願望,這樣的主張與現代主義有著共同關心的問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無疑與現代藝術彼此交互作用著。除了受其影響的同時代藝術,精神分析方法還造成哪些反響呢?

從肖像畫學習看人臉色

大部分的人都經歷過面試,與面試官面對的當下,我們觀察他們的表情,面試官也正打量著我們這些應徵者的表情。現實生活中這種觀察模式反覆上演,人們注意著外在世界的變化,判斷行為是否恰當,調整內在的行動。我們進而提出一個疑惑,是什麼原因左右我們解讀一個人的表情呢?

重新觀看一幅名畫——楊.范.艾克的《阿諾菲尼的雙人肖像》

在《阿諾菲尼的雙人肖像》中,一位女子身穿鮮綠色的袍子,一手扶著稍稍隆起的腹部,身旁的男子牽起另一手並看向左前方,他們站在一張頂著紅色帷幕的床前,腳邊毛茸茸的小狗看著我們。這樣簡單的描述背後,這些現代人眼中再也明顯不過的婚姻要素,卻讓藝術史學者們傷透了腦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