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十九世紀的法國會聯想到什麼呢?在藝術史上,出現了庫爾貝等人所掀起的現實主義運動。庫爾貝藉由畫作真實地傳遞出當時工業革命之下底層人民的困頓,1848年的革命事件也成為庫爾貝藝術生涯中的轉捩點,呈現庫爾貝與社會議題之間的連結以及與傳統學院派的對抗。

大家看到十九世紀的法國會聯想到什麼呢?在藝術史上,出現了庫爾貝等人所掀起的現實主義運動。庫爾貝藉由畫作真實地傳遞出當時工業革命之下底層人民的困頓,1848年的革命事件也成為庫爾貝藝術生涯中的轉捩點,呈現庫爾貝與社會議題之間的連結以及與傳統學院派的對抗。
多數人一聽到抽象藝術,心裡就會萌生一股莫名的距離感甚至是恐懼感,更別說還要跟身旁的人描述那幅作品,自己講得糊里糊塗,身旁的人也不得其解。看不懂、說不出成了多數人對抽象藝術的印象與經驗,究竟我們該如何跟抽象藝術這位好似始終站在對岸的蒙面美人,拉近距離說說話呢?
1971 年的臺灣尚處於戒嚴時期,一份介紹臺灣傳統文化與風土民情的英文刊物《ECHO of Things Chinese》,於此年元月出版,在臺灣民藝刊物的脈絡中成為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這份刊物截取了當時對臺灣民間的關懷,如果以現今的眼光回頭審視,藉由後殖民的角度,是否仍看見當初的浪漫鄉土情懷呢?
1900年佛洛依德《夢的解析》出版,探討個人自我本能與原始慾望,他認為夢境是由潛意識主導,而潛意識隱含著現實壓抑的願望,這樣的主張與現代主義有著共同關心的問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無疑與現代藝術彼此交互作用著。除了受其影響的同時代藝術,精神分析方法還造成哪些反響呢?
大部分的人都經歷過面試,與面試官面對的當下,我們觀察他們的表情,面試官也正打量著我們這些應徵者的表情。現實生活中這種觀察模式反覆上演,人們注意著外在世界的變化,判斷行為是否恰當,調整內在的行動。我們進而提出一個疑惑,是什麼原因左右我們解讀一個人的表情呢?
在《阿諾菲尼的雙人肖像》中,一位女子身穿鮮綠色的袍子,一手扶著稍稍隆起的腹部,身旁的男子牽起另一手並看向左前方,他們站在一張頂著紅色帷幕的床前,腳邊毛茸茸的小狗看著我們。這樣簡單的描述背後,這些現代人眼中再也明顯不過的婚姻要素,卻讓藝術史學者們傷透了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