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淑純

2023年4月,倪蔣懷後代家族捐贈畫家生前珍貴作品及相關收藏給予北美館,捐贈清單中出現前所未見的基隆港視角。這與入住林開郡洋樓之前,倪蔣懷眼中的基隆港有所不同嗎?本文透過多重文獻拼湊微觀畫作視角,並追尋畫家的創作背景。

提到畫家倪蔣懷(1894年8月12日-1943年4月21日),大家耳熟能詳的關鍵詞不出礦業和基隆林開郡樓。畫家和林開郡洋樓的關係,網路傳言頗多臆測[1],身為倪蔣懷的後代,筆者深為不解的是林開郡樓建於1931年,為何戶籍資料上寫的是昭和4年(1929),1929年,倪蔣懷一大家子到底搬入哪一棟樓?這問題關係著畫家的創作視角,也和基隆人文歷史的回溯息息相關。

草店尾三番地的黃茂東樓視角

戶籍資料紀載,昭和4年2月10日全家遷入草店尾三番地,這一天是農曆大年初一,當時在台灣普遍兩度迎年,台灣人過年,公家機關照樣辦公。由於土地名稱地番號變更,相同的地址於昭和6年10月1日改為福德町一丁目六十二、六十三番地。

【圖1】倪蔣懷畫家的出生日,戶籍資料上記載7月12日是農曆,西曆為8月12日。(圖版來源:筆者持三舅倪侯德簽署的委託書親自去基隆市中正戶政事務所仁愛辦公室申請)

草店尾三番地是哪裡?在1929年的基隆市職業別明細圖上【圖2】,林開郡樓 (綠標) 還是空地,隔壁是協發商店 (紅標)。

【圖2】1929年的基隆市職業別明細圖。(圖版來源: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

筆者在找尋三舅公顏窗吟[2]和大竿林代天宮的關係時,意外得到一條線索,代天宮的創辦人之一呂瑞乾 (1886-1951)正是協發商店的店主,1924至1931年,呂先生在此經營建材和煤炭生意,位置地處交通要道,門庭若市,他的店址也是草店尾三番地 (資料已公佈於代天宮網站)。1931年後,協發商店交由其女婿邱施傳先生經營。而在筆者翻找舊時代照片時,草店尾三番地協發商店樓房的外貌如【圖3】紅圈處:

【圖3】1923年的基隆港,紅圈處為草店尾三番地協發商店樓房的外貌。(圖檔取自秋惠文庫)

倪蔣懷在1929年日記中確實記載搬家一事,1929年2月6日這一天,日記上只寫一行:「搬至旭橋畔黃東茂家」[3]。2月6日花一天時間搬家,2月10日由家人辦理戶籍登記,私人和官方紀錄差四天,2月10日日記上寫著,早上八時半已搭車前往南部與畫友會合,進行繪畫旅行。

搬至旭橋畔黃東茂家的前置作業發生在1月25日,這一天日記上記載:從板橋「十時五十分回台北,去看中醫,再去黃東茂事務所,交涉租房子的事」,黃東茂1928年的事務所位於台北永樂町二丁目[4]。房東黃東茂 (1876-1929) 是當時北台灣少數會說英語的社會名流,其企業跨足碳礦、磚造、石油、交通、牧場、製酒、餐廳,房產自然擴及台北、淡水、基隆各處。

而1929年住在最現代的基隆海景第一排必須付出多少代價呢?日記中並無說明租金,但2月5日寫著「六時半去台北,與黃東茂簽訂租屋契約,付押金一五O円」。當年基隆郡役所警察課的最高官階警部(警督)花輪重太郎月薪是六十五円。花輪氏也列在畫家的社交名單中。[5]

租約含三樓,遷入一個月後,3月7日日記中寫著「下午外出購買籐製桌椅,整理家中三樓,環境氣氛好」,三樓意謂視線可達基隆內港的最遠處,得天獨厚。以下這一幅新出土作品【圖4】創作於1929年9月,明顯是黃東茂大樓角度,東岸大面積海埔新生地的景象歷歷在目。

【圖4】倪蔣懷,《內海》(基隆港),1929年,47 x 60 cm,水彩,北美館典藏。
【圖5】取自 張長臺:再現風華 – 基隆市老照片調查成果報告書,基隆市文化中心2004年發行,頁51。

黃東茂樓如此拉近到眼前,不禁讓人揣想,畫家到底從哪個窗框往外望?由以上1929年作品研判,排除靠近旭川邊間三角窗。

1931年興建林開郡洋樓,實則與黃東茂樓共享同一地址

林開郡洋樓興建於1931年(昭和6年)[6]。興建過程中,協發商店未見拆屋搬遷的動作,完工後,倪蔣懷一家移入隔壁,戶籍地址卻未變動,筆者高度懷疑,林開郡洋樓建造過程,黃東茂大樓並未拆除,林開郡樓極有可能是和黃東茂樓拼裝合併,窗框幾乎沒有變動,唯因兩棟樓整併,黃東茂樓邊間扇形被削平。林開郡的住所,1936-37年在基隆元町,登記於福德町一丁目六十二、六十三番地是1940年以後的事。從日治時代的土地登記可看出黃東茂樓和林開郡樓共享同一地址,也就是福德町一丁目六十二、六十三番地(原草店尾三番地)。然而,現有的基隆市地籍和戶籍資料顯示,黃東茂樓和林開郡樓為不同路名、不同地號。

【圖6】旭橋和林開郡洋樓,攝於戰後旭橋拓寬(約1966年)之前。(圖檔來源:莊耀輝先生提供)

俯瞰海港的林開郡洋樓視角

1931年春天,畫家搬入隔壁林開郡洋樓後,作品大量出現廣角俯瞰海港,這一點解釋了筆者心中多年的疑惑,為作畫汲汲營營不能等待的倪蔣懷,1929年花大錢搬去海景第一排高樓,多幅基隆港海景曠世巨作卻遲至1931年才出品,而非1929年,這是為什麼呢?雖然1929年倪蔣懷為籌建位於台北的繪畫研究所頗為忙碌。理由很簡單,1931年初畫家才搬入林開郡樓,1931年3月以後,畫家終於可以爬上屋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大基隆港了。筆者小時候聽過外婆敘述,阿公(外公,筆者習慣稱呼為「阿公」)在屋頂鐘樓旁寫生,以下這一幅【圖7】正面望向基隆港,近處是內港,遠處是外港,左前方的獅子小山和仙洞巖所在位置的球仔山之間尚未開山鑿路。

【圖7】《進港的輪船》,1931年,31×48 cm,水彩。(圖檔來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8】這一幅視角是林開郡洋樓高樓層望向旭町,也就是現今忠一路、新台鐵車站方向,畫面左方那座尖塔是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社基隆支局,樓下是「綠咖啡」(midori café),畫面中右是新店街碼頭倉庫,存在於1911和1934年間。遠處座落在虎仔山腰上的建築屬創建於1925年的曹洞宗淨因堂,地址是臺北州基隆市明治町三丁目六十番地。

【圖8】倪蔣懷,《朝》,1931年,33×50 cm,水彩,北美館典藏。

以下這一幅作品【圖9】在畫面的右下角在創作年代後特別標示月份。黃金比例左三分之一處,前景是碼頭倉庫旁之小屋,後景是基隆火車站,右三分之一主視覺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二戰末期遭空襲炸毀),畫面中間模糊處理的那棟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目前已修復完成,獨缺鐘樓。

【圖9】倪蔣懷,《夕》,1931年3月,33×49 cm,水彩,北美館典藏。

爾後畫家因私人因素,大約於1932年底搬離林開郡樓,總計住在林開郡洋樓的時間從1931年初至1932年底,約兩年未滿。畫家遷居八堵的證據因涉及個資,筆者不便提供。1934年底(昭和9年)雙葉町九十六番地之十六自建房屋落成,倪蔣懷一家從八堵遷入。。網路上流傳有關倪蔣懷居住林開郡樓的資訊多所謬誤。[7]

【圖10】 倪蔣懷一家遷入田寮河畔雙葉町的官方紀錄是昭和9年 (1934) 年12月29日,實際搬家的動作早幾天。(圖版來源:筆者持三舅倪侯德簽署的委託書親自去基隆市中正戶政事務所仁愛辦公室申請)
【圖11】母親的背景:《基隆驛頭》 1926年 35 x 52 cm 水彩,北美館典藏。
註:母親倪清蓮(1925-2006)是倪蔣懷的四女,二戰時母親背負其父親最心愛的150幅畫作逃難躲過空襲,現存北美館、國美館以及散落於不知名處的台灣歷史遺產仍留有母親的體溫。戰後母親曾大量整理其父親遺作,畫作背面標籤的字跡足以證明。茲以本文紀念移居天堂的母親。

[1]維基百科,「林開郡洋樓」條目,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0%AA%E8%94%A3%E6%87%B7 >(2023年10月2日檢索)

[2] 顏窗吟是倪蔣懷妻子的三哥,也是提攜畫家藉顏雲年、顏國年由教員轉職礦業的靈魂人物。倪蔣懷的丈人顏火炎之於礦業查無相關紀錄,家譜記載:火炎承渡臺第四房之宗,任家督,守業從農。見唐羽撰著:《魯國基隆顏氏家乘》第四冊,臺北市 : 基隆顏氏家乘纂脩小組出版,1997年,頁348。

[3] 黃東茂樓那塊土地是明治年間開發的海埔新生地,距離清朝時期基隆第一所書院很近,當初從海變成陸地,再變成海景第一棟非漢式洋樓,大樓扮演數一數二的地標至1931年林開郡樓完工為止,這部分基隆人文史至今顯少關注。

[4]《御大典記念 台北市六十餘町案內 (復刻) 》蔣渭水基金會出版,2020年,頁206。

[5] 倪蔣懷1929年「藝術活動相關記錄」參考倪蔣懷日記原版。

[6] 凌宗魁著《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遠足文化2016年11月出版,頁102。

[7]維基百科「林開郡洋樓」條目提及「1936年租給倪蔣懷」但未附上佐證,諸多影片和社群媒體卻以維基百科為據,正確度堪虞。又,早年倪蔣懷戶籍資料未能取得,單憑訪談資訊難免產生落差,本文提供最新文獻和證據,有別於白雪蘭的資訊,見白雪蘭:《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2003年8月,頁82,以及白雪蘭:<時空膠囊:倪蔣懷作品暨收藏捐贈記事>,《現代美術》209期,北美館網路更新2023年10月30日。https://map.tfam.museum/content/MA0209_10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