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_YT
「啊!你怎麼沒穿衣服?!變態!」
「誒!小朋友!不可以沒穿衣服跑出來!」
「你看看那個人!衣服穿這麼少,成何體統!」
以上這些對話,是不是覺得有些熟悉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衣不蔽體」似乎已經與「不文明」、「色情」甚至是「罪惡」等概念連結在一起。但裸真的就只是如此嗎?

2018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裸:泰特美術館典藏大展」【圖1】,透過八大子題去探討有關裸像自19世紀之後所呈現出來的各種面向:「歷史之身」,強調裸像作為藝術家養成中,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以及與古典題材的連結。「私密之身」,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出現女性裸像在私人領域的空間中被描繪,而呈現一種窺視的繪畫。「現代之身」,到了20世紀上半葉對於身體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思考,藝術家們透過模仿非洲、希臘羅馬藝術中的裸體,來重新挑戰古典藝術中裸像的典範形象。「現實與超現實之身」,20世紀初期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也透過裸體作為表達的象徵,重新檢視在戰爭摧殘下人類生活的狀態。「情愛之身」,回歸到裸像,特別是兩人的裸像,自古以來最直觀的感受——「情慾」,以及到了20世紀中後,這樣的情慾表現背後所影射的性別政治議題。「血肉之身」,20世紀中,藝術家們回歸重視裸體作為肉身的本質意義,精細的描繪肌理、量感等,消除外在意義的指涉。「政治之身」,裸體在這裡變成一種控訴的工具,透過赤裸的身體去譴責有關性別、種族、性向等議題。最後「脆弱之身」,藝術家們轉向內分析自我的心理狀態,透過裸體重新檢視自身生命。
在高美館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裸像自19世紀開始、特別是在20世紀之後,所表現出的各種面向。然而,裸像並非是到19世紀才突然出現;自文藝復興起,裸像便一直是西方藝術家創作時,十分常用的表現方式之一。不僅亞當與夏娃以裸像展現人最原初的樣貌;受難耶穌的身體也常常以赤裸的狀態直逼觀者目光;希臘羅馬神話中維納斯(Venus)、阿波羅(Apollo)等諸神祇展現的美麗裸身,更蘊藏著藝術家對古典理想的追求。這些古典裸像所要表現出的自然與理想之美,在17、18世紀漸趨完備的學院體制下,受到極高的推崇。

在高美館展覽的啟發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十八世紀歐洲藝術專題」課程的同學們,策劃了「為何而裸:十八世紀西方藝術中的人體」海報展,【圖2】於中大圖書館內展出。【圖3】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延續高美館展覽的主題,另一方面也讓沒有機會前往高美館的觀眾,能夠一同思考裸體藝術的意義。在此我們將展覽的內容重新規劃,以系列文章的方式在漫遊藝術史上展出。而這篇序曲想為大家勾勒出這次展覽的四個子題:裸的歌頌、裸的慾望、裸的省視以及裸的檔案。

在「裸的歌頌」中呈現出18世紀繪畫裡,裸體如何被當作一個歌頌的對象?在畫家筆下,透過人體去表現的強健、優雅與純潔,構成了18世紀觀看人體的方式之一。【圖4】

18世紀藝術中,還有什麼其他觀看人體的方式呢?裸作為慾望的表現,相信是無庸置疑的;現在如此,18世紀也是如此。美麗的裸體不再只是神祇的專屬,凡人的肉軀也成為表現人性真實慾望的載體,成為「窺視」的對象。在「裸的慾望」中,涵蓋情慾與窺視裸體的畫作,呈現出18世紀裸像的另一面貌。【圖5】

裸體作為省視的象徵,同樣也出現在18世紀的繪畫中。裸體作為一種原初的模樣,有時誇張表現的畫面帶有諷刺、警醒的意涵。在「裸的省視」中,裸像成為觸發省思的因子。【圖6】不論是宗教道德情懷、或是社會批判,藝術家透過裸體的描繪,提出超越裸體之外的議題思考。

18世紀在歷史上被稱為「啟蒙時代」。除了在思想上的辯證,在實證與經驗主義的發酵下,人們更加重視對人間的觀察記錄與知識的分類;人體解剖、原住民風俗、裸體寫生等圖像構成了「裸的檔案」。【圖7】裸體往往被視為一種物件、一份資料的存在,呈現18世紀社會的某種縮影與觀點。

裸體,作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樣貌與狀態,自然而然成為對自我或是對他人意念最直接的一種載體。不論是看或不看、直接看或是偷看、在哪裡看、怎麼看,不同的觀看方式所牽引出的,都是觀看者與被看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基於這樣的關係所進一步引發的各種議題。在「為何而裸:18世紀西方藝術中的人體」中,希望可以呈現出裸像在西方藝術傳統中更多不同的面貌。裸體,原來可以不只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