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圖 7】〈四時不謝之花〉

文 / 龔詩文

〈四時不謝之花〉【圖7】。[1]落款為「國華兄存念。四時不謝之花。子愷臺灣作」,印章為「子愷、豐氏」。其次,此圖依然採取較低地平線,前景描繪婦女一人,左手手提裝滿花卉之花籃,右手手持一束花卉,指向天空。婦人面左而行,前後為兩行盛開之花卉。〈四時不謝之花〉也是南國風光的台灣特色之一。

2-2
【圖 8】〈馬路牛車〉

〈馬路牛車〉【圖8】。[2]落款為「國華兄存。馬路牛車。子愷臺北作」,印章為「子愷、豐氏」。此圖依然採取較低地平線,前景描繪向左行進的牛車一輛,其後描繪細長高聳的椰子樹五株。遠方地平線之上,描繪方盒形狀組成的現代建築,其中出現高聳的塔狀建築,應為今日之總統府。再者,針對畫題的「馬路牛車」而言,既言「馬路」卻走「牛車」,體現漫畫家細心觀察之下,命名與事實之間的矛盾,不禁令人莞爾。

〈擁被吃西瓜〉。此圖落款為「國華兄存念。擁被吃西瓜。子愷臺灣作」,印章為「子愷、豐氏」。此圖左方男子一人,棉被裹身,其右女子一人,持刀切西瓜,二人之上,懸吊一燈泡。此圖描繪的西瓜性冷,然因美味或是其他因素之過,縱使擁蓋棉被,也是冒險吃西瓜,反應畫家的幽默,以及對於世態炎涼的表現。

2-3
【圖 9】〈鳳梨〉

〈鳳梨〉【圖9】。[3]此圖落款為「鳳梨。子愷臺灣作,寄呈國華兄存」,印章為「子愷、豐氏」。此圖依然採取較低地平線,前景右方描繪女子二人,其前乃是橫向低矮的柵欄,身形較小的女子提手指向左前方的兩株「鳳梨」。事實上,台灣的鳳梨大都栽種在田,且為果實在上,莖葉在下。然而圖中描繪卻是莖葉在上,果實在下,反而接近台灣常見的林投樹。

綜合上述,豐子愷以其敏銳的眼光,穩健成熟的畫風,選取「檳榔」、「椰子樹」、「鳳梨」等題材,充分地表達「南國」台灣的風情畫,〈南國女郎〉、〈南國佳人〉的回歸中原趨勢,以及〈擁被吃西瓜〉的幽默。

(三)光復初期的中日文化—-流動飲食店、台北雙十節、旗袍

2-4
【圖10】〈流動飲食店〉

〈流動飲食店〉【圖10】。[4]落款為「流動飲食店。臺北所見。子愷畫」,印章為「子愷、豐氏、弟子胡治均贈、緣緣堂畫箋」。此圖依然採取較低地平線,前景描繪頭戴斗笠,手拉四輪的日本風「野台」餐車,車後描繪三株檳榔樹或是椰子樹。南國題材的檳榔或是椰子以及東洋風的「野台」餐車,適時反應台灣光復之初的文化雜糅現象。

2-5
【圖 11】〈臺北雙十節〉

〈臺北雙十節〉【圖11】。[5]落款為「臺北雙十節。國華兄存,子愷寫寄」,印章為「子愷、豐氏」。此圖依然採取較低地平線,前景使用簡筆描繪緩坡,坡腳描繪左行人物7人,其前乃是日本寺廟入口常見的大型鳥居,以及日本風的石燈塔。相對於此,右上方描繪風中飄揚的中華民國之國旗。針對畫題的「臺北雙十節」而言,雙十節乃是中華民國的生日,因此畫家描繪青天白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然而對照此一中華民國國旗的畫面,竟是朝拜日本寺廟象徵的鳥居、石燈塔的人群,確實巧妙地呈現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之後,台灣光復之初的中日文化並陳的社會風貌。

(四)超越文化的孝與愛

2-6
【圖 12】〈孝與愛〉

〈孝與愛〉【圖12】。[6]落款為「孝與愛。子愷畫。1948.10.17」,印章為「豐子愷、緣緣堂畫箋」。此圖描繪兩對相互扶持的男女人物。前者,身著西服、頭頂禮帽的年輕男子,扶持年長之女性,似為描繪扶持母親的「孝」。相對於此,後方也是身著西服、頭頂禮帽的年輕男子,然而扶持的對象乃是年輕女性,似為描繪夫妻或是情侶,從而表現男女之「愛」。如此一來,以身著西服、頭頂禮帽的年輕男子為中心,不但孝順父母而且恩愛其妻,充分反映中華文化的光輝一面,甚至可以說是中日文化所共通的優質存在。

(五)豐子愷畫中的台灣印象及其藝術表現

豐子愷的台灣之旅雖然只是短短56天,卻是慧眼獨具地整理出頗具台灣特色的繪畫作品。首先,上述畫風都具豐子愷的典型特色,誠如較低視野,或是其言漫畫必須具備寫生畫法、簡單筆法以及取材用意法,可謂「子愷漫畫」式的風景表現。

其次,上述豐子愷的台灣題材當中,描繪阿里山雲海、阿里山神木、日月潭的邵族歌舞,通過雲海、神木、原住民等題材,充分反應台灣的名勝風光。其中,屢屢出現的南國風光的檳榔樹或是椰子樹,可謂豐子愷畫中的台灣印象。

再者,〈南國佳人〉、〈南國女郎〉的畫作反應中原文化的復興。相對於此,〈臺北雙十節〉的中日題材並陳,或是〈流動飲食店〉的日本風野台餐車與台灣檳榔或是椰子,都是反映光復之初的中日文化交雜的社會現象。顯然,身為漫畫家的豐子愷,正通過敏銳的畫筆,通過繪畫,體察當時的台灣風景及其生活百態,並且寄給海峽對岸的好友舒國華。

四、豐子愷、舒國華與胡治鈞

豐子愷的台灣之行,曾經兩次將畫寄贈友人舒國華。豐子愷與舒國華都是浙江人,多年摯友。舒國華的詩詞頗佳,曾與郭沫若酬唱。除此,舒國華喜好書畫,多與文壇藝壇聞達交往,誠如豐子愷與舒國華二人常與杭城諸友黃賓虹、陳季侃、潘天壽、馬一浮、張宗祥等人定期聚會,可謂文藝中人。

舒國華曾任《浙贛路訊報》副主編,豐子愷則是為其設計刊頭。除此,二人曾經合作《蓬萊詩畫集》,並請葉公綽題字。再者,根據上述繪畫的題字,〈阿里山雲海〉、〈杵影歌聲〉、〈南國女郎〉、〈高車〉、〈四時不謝之花〉、〈馬路牛車〉、〈擁被吃西瓜〉、〈鳳梨〉、〈台北雙十節〉等畫都是寄贈舒國華。如此一來,不但見證二人友誼之外,也因此逃過文革之浩劫,流傳後世。誠如豐子愷弟子胡治均的回憶,文革期間,除了少數偷偷隱藏的繪畫之外,豐子愷的繪畫大都銷毀。誠如豐一吟看見〈杵影歌聲〉之際,也是感嘆幸虧舒國華的保存,方得留存後世。

除此,〈南國佳人〉、〈流動飲食店〉等畫之上,出現「弟子胡治均贈」的印章,再次見證胡治均與豐子愷的師生情誼,以及弟子傳存乃師畫作之美談。

五、結論

1948年9月27日至1948年11月28日,豐子愷應臺北開明書店章錫琛之邀,攜女來台,考察移居台灣的可能性。儘管豐子愷終究選擇離開台灣,然而通過畫家,尤其身為漫畫家的敏銳之眼,以及畫家自身五十歲的成熟畫風,留下多幅台灣題材的畫作。

上述畫中,畫家通過雲海、神木、原住民、檳榔樹、椰子樹、鳳梨等南國畫題,充分反映台灣特有的名勝風景,可謂豐子愷畫中的台灣印象。其次,曾經旅居日本的豐子愷,敏銳地掌握台灣光復之初的中日文化交雜現象,誠如〈臺北雙十節〉以及〈流動飲食店〉當中的日本風鳥居、石燈籠、野台車等題材。除此,身為漫畫家的敏銳社會觀察,自然也不會錯過當時中原文化的復甦徵兆,誠如〈南國佳人〉、〈南國女郎〉畫中的「最新流行江浙旗袍公司」招牌。

最後,對於充滿人文關懷的畫家而言,方其面對阿里山雲海的壯闊之際,豐子愷依然不忘人間冷暖的省思,誠如〈阿里山雲海〉的落款「莫言千頃白雲好,下有人間萬斛愁」。如此一來,無論當時在台灣的中日文化異同如何,至少孝順與情愛等優良美德乃是超越時空的普世價值,故於1948年10月17日,畫家在台北畫下強調儒家美德的〈孝與愛〉,傳達人倫之美。

(本文節錄自2013.12.13於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舉辦「豐子愷‧蔡志忠 漫畫藝術兩岸交流展暨研討」之同名論文)

[1] 文學禹編輯,《豐子愷漫畫文選集》,頁643。

[2] 文學禹編輯,《豐子愷漫畫文選集》,頁644。

[3] 文學禹編輯,《豐子愷漫畫文選集》,頁646。

[4] 文學禹編輯,《豐子愷漫畫文選集》,頁648。

[5] 文學禹編輯,《豐子愷漫畫文選集》,頁647。

[6] 豐陳寶、豐一吟,《豐子愷漫畫全集 第七卷 社會相④》,頁670。

0001

「豐子愷的台灣行與其畫中的台灣印象(下)」 有一則迴響

  1. […] 龔詩文老師目前任教於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在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刊登許多與有關中國美術史與台灣美術史的文章。例如近期刊登的〈遊記、風景與繪畫──以畫家蔡蔭棠為例〉、〈都會風景的修行者—張啟華〉(上)、(下),以及〈豐子愷的台灣行與其畫中的台灣印象〉(上)、(下),透過詳盡的作品剖析,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這些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創作觀、風景觀,並以此窺見一個時代的文化切面。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