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編輯部
郭書瑄為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的校友,畢業於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博士,現為旅歐作家,著有《新荷蘭學》、《插畫考》、《圖解藝術》等書,另有多篇著作及翻譯散見各雜誌刊物。在漫遊藝術史中,目前刊登四篇與塗鴉、漫畫、插圖有關的文章(文章會條列於訪談末),她在這些文章中所關心的對象並非藝術史中的經典,而是針對日常生活的視覺圖像提供脈絡的分析,為這些大眾圖像帶來更為深入的認識與推廣。
今年11月難得書瑄從德國回台,緣由為獲得了《野草計畫-編導新秀創意戰》的劇本創作殊榮,中央大學藝研所有幸邀請她回到母校,為學弟妹們分享在荷蘭的留學與職業寫作經歷,小編趕緊把握機會與書瑄訪談,也不藏私地將她這場分享整理給漫遊的讀者。對插畫研究、荷蘭留學有興趣或想成為職業作家的你,不要錯過這次豐富的內容!
Q1 為何選擇荷蘭做為留學的國家?
選擇荷蘭留學的原因,第一個,荷蘭的博班完全以英語授課,所以沒有語言的問題;第二則為實際的因素,便是免學費。加上這裡風景優美,更能近距離欣賞到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維梅爾(Jan Vermeer, 1632-1675)等藝術史中大師們的原作,以藝術史學者來說實在是完美的考量,縱合上述原因,很推薦想留學的人將荷蘭視作選項之一。

郭書瑄形容在荷蘭讀書的心境:「在這裡同時有著觀光客般享受生活的心情,但又得面對同儕的優勢與得到博士學位的期許等等壓力。這種矛盾的狀態就像我們口考時戲稱『流汗室』一樣,從外觀看這棟建築極其美觀,但裡頭的考生們汗流浹背等待著被『拷問』」。
(圖片來源:左 / 維基 右:LEIDEN stadvanontdekkingen)
Q2 荷蘭留學帶來的體悟?
然而,在荷蘭讀書事事都要自主規劃安排,心態上得不斷地調適,也開始讓我在求學中便認真思考,到底畢業後要繼續走學術,還是利用這個專業知識往其它職業發展。除了在學術上的思考之外,荷蘭這個國家本身也給我不少的學習。荷蘭是一個沒什麼天然資源的小國,為何能夠成為一個歐洲的強國?是因為他們很早就意識到身為小國的困境,所以盡力用擁有的軟實力往國際紮根,像是從早便通行的英語授課與發展綠經濟……等。
他們從經濟考量的面向非常務實,以致於讓從事藝術史學者的我,時時去思索如何讓我的專業發揮經濟價值。在荷蘭的期間我寫了一些書,包括翻譯的書籍以及一本與其它不同領域博士生合著的荷蘭藝術史的書-《新荷蘭學:荷蘭強大幸福的16個理由》;非藝術的則有由出版社邀稿的《荷蘭小國大幸福》,內容主要為荷蘭的綠生活,當時也因此去採訪了荷蘭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像建築師與生態研究的學者們。
當時我對出版社提出疑問:「怎麼會找唸藝術史的人寫,是不是找錯人了?」(笑)。然而對方指出,就是因為我是人文學科又是藝術領域,寫出來的東西會比較親近讀者。我在書寫這本著作的時候,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放入了藝術人文的部份,描寫所見的荷蘭。
整個留學生涯中,除了學術上的充實,也得到了非常獨特的人生經驗與體悟。
Q3 有關職業寫作的分享。
想要往寫作的方向發展,應思考3個「WH問題」。
① Why do you want to write a book?
先問自己,寫書的目的為何?想要走學術路線、累積學術資源、增加經歷的目錄?亦或單純圓一個出書的夢?還是要做一個職業作家?若是後者,現在回頭還來得及(笑),因為真的是一條辛苦的路。現在大部份的作者,很難單一專職寫作,可能會去兼職其它工作。像我自己也去做翻譯、劇本創作、書寫其它雜誌的文章或其它事務。
② What kind of book do you want to write?以及What kind of author do you want to be?
接下來,你要面對下一個問題便是要寫哪一方面的書。不同面向的書,你要尋求的資源、出版社類型也會不同。同時必須去思考做為那一類型的作者,想做純文學還是像我創作介於大眾閱讀與專業之間的內容,如《插畫考》,這本書正是因為出版社更早看到了《圖解藝術》,認為我有寫書的能力,所以主動詢問是否有其它想寫的主題,這才讓我專門研究的插畫有機會以當時流行的圖文讀物樣貌問世。
③ How will you make it?
決定成為一個作者,手上也有準備好的內容,那要如何出版它?
曾經找一間大型的出版社,但他們偏愛網紅、明星或知名作者,便不會這麼認真看待你認為精心完成的作品。所以找到一間適合你並志同道合的出版社,我認為是比較重要的,書籍生產的過程中比較不用花費過多溝通的時間,心理上也會愉快許多。自費出版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現今能靠網路媒體宣傳,政府如國藝會、文化部也提供文學創作的補助申請,較沒這麼商業的讀物便能靠此管道出產。我今年預計出版的新書《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介於創作與研究的題材,就很適合申請這方面的補助。
Q4 論文與大眾讀物書寫的差異?
差異非常的不同。論文書寫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有根據的,不能隨心所欲。但寫坊間讀物,考據的部份仍是要做的,並用平易的語言大膽抒發自身的看法。另外,《新荷蘭學》與其他博士生的合作,也讓我意識到不要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書寫,新事物的碰撞讓我去思考如何用美學的專業思維重新看待,並如何分享給他人,甚至帶來經濟的價值,這也是非常視覺文化的範疇。
Q5 為何會選擇插畫作為研究的題材?
碩士的畢業論文為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 – 1985)的插畫,因為大學為英文系,對文學與藝術都非常喜愛,這個題目的選擇能將兩者綜合在內。之前看了夏卡爾的油畫作品,便覺得他的圖畫很有趣,可是有關他的研究已相當多,然而深入挖掘後,發現夏卡爾生前出版很多的插畫書籍,這部份鮮少被專研。插畫在早期主要以版畫創作為主,我很喜歡它的平面設計感,這個美感比起油畫媒材更加對我的胃口,題材上又親近一般大眾。漫畫與街頭塗鴉也有類似的概念,它們雖世俗,可是以藝術史與形式分析的角度依然能夠提出觀看的方式。在漫遊上面的文章或研究類型,會想把這些較為生活化的圖像研究推廣給觀眾。

Q6 與讀者介紹即將出版的新書。
相對《插畫考》一書主要內容為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插畫圖像,未來將出版的新書《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則是針對歐美現代漫畫的觀看,做一認真的分析。書中會先釐清日漫與歐美漫畫的差異,再挑選幾件代表性的歐美漫畫的作品,並以較為文學性的方式去解讀作品,但仍然用深入淺出的文字為讀者介紹與推廣,期待較為偏食日漫的台灣讀者,有機會認識不同面向、文化的漫畫閱讀。
現在的漫畫已不再與藝術有明確的區隔界線,漫畫在市場中這些年早已自然地被視作藝術,也在當代中有著豐富的視覺樣貌,因此學者應拓寬自己看待藝術的眼界,主動將其納入藝術的研究,它是一種能做為直接反映當代精神的事物,因此足夠做為視覺分析與嚴肅看待的一環。
【郭書瑄於漫遊撰寫過的文章傳送門】
1. 戰慄的「柏林」童話:柏林國民藝術家海利希・齊勒筆下的現實人生
3. 跨界嘗試:新日漫(LA NOUVELLE MANGA)的圖像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