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木日安

柯林是個聰明的藝術家,他知道如何吸引觀眾、創造迷人的畫面,並即時回應流行事物。——藝評家Mark Stevens

柯林的畫風於2006年左右又有了新的轉變,也更辛辣。這次他以70年代色情雜誌圖片為發想,以傳統高藝術的油畫手法,將性交、性器等畫面呈現畫布之中,引發藝術與情色間的界線爭議。其實這種爭議並非首見於藝術史中,像是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的《世界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World, 1866)一作,如實描繪了早先藝術家避開繪製的陰毛,且並未強調此女性是否保持貞潔、童貞,著實在藝術史脈絡中激起情色與藝術兩者之間的激烈討論。一直以來熱愛庫爾貝風格的柯林,更是創作名為《世界的起源——在庫爾貝之後》(The Origin of the World, After Courbet, 2008)這幅致敬意味濃厚的作品。

(左)約翰・柯林,《世界的起源——在庫爾貝之後》,2008。其他訊息不明。
(右)庫爾貝,《世界的起源》,1866,油彩畫布,46×55公分,Musée d’Orsay。

除此之外,柯林《音樂學院》(The Conservatory, 2010)與庫爾貝《睡眠者》(The Sleepers, 1866),除了皆表現棕髮與金髮女同志耳鬢廝磨、絲綢圍繞的私密時光,也提供了男性對女同性戀慾望的看法與觀點。[1] 《睡眠者》畫面中女主角們散亂的長髮以及點綴在床鋪上的小飾物,顯現出畫面中的兩位女同性戀者歡愉後的疲勞倦懶和繾捲媚態,是受土耳其色情蒐藏家——Khalil Bey(1831-1879) 委託,依循其要求所建構出來的畫面。代表的意涵並非表現女同性戀者之間的情誼,而是男性觀者對這兩名女性的視淫和擁有權,即使她們是以女同性戀的身分被呈現出來,但她們已遠不只是突顯女性的「可被觀看性」而已,它還將女性被觀看的方式建構到演秀奇觀本身裡頭。[2] 當然,二十一世紀柯林的《音樂學院》中所表現的「同性戀」意義,與庫爾貝所處的十九世紀,那種較關注於把同性戀視為道德方面墮落訓誡之態度,已有了很大不同的差異性。但就男性畫家(或擁有者、觀者)對畫面中女性的慾望凝視權力,柯林也毫不避諱閃躲,因為《音樂學院》中所詮釋的出的樣態,的確就是由男性藝術家對畫中女性的凝視下所畫出的產物。

庫爾貝,《睡眠者》,1866,油彩畫布,135×200公分,Petit Palais。
約翰・柯林,《音樂學院》,2010,油彩畫布,172.7×111.8公分, Gagosian Gallery。

不過柯林到底想在這些「情色」畫作中表明什麼?在一次訪談中,他曾這樣說到:「如果我畫女人,多半僅是出自慾望」。[3] 學者Jesse Prinz認為,柯林的目的可能是希望藉此至少引起一部分觀眾興趣,對於探究這些刺激感官的畫作「是否色情」進行思考,以此挑戰人們對於情色意義與藝術之間的界線。

平心而論,觀看柯林的眾多作品,會發現他似乎沒什麼可以稱得上是藝術生涯中的經典代表作。他的創作風格發展過程如同跳格子遊戲,快速地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就像他近年來畫作人物頭上、肩上都堆疊著像是鮮魚、鞋子、冰淇淋等各種奇怪詭異的物品,又是不一樣的怪奇風格。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畫作成功證明傳統油畫也能展現出具有當代藝術、觀念藝術那種力道強大、衝擊批判的能力,且每件作品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雖令觀者對畫面稍感不安,卻又忍不住想看的衝動,略帶嘲諷地反映人性內在的多樣化。但過於嗆辣、裸露或過於不明所以的創作畫面,也替他招致許多反感的評論。對此柯林樂觀認為公道自在人心,有朝一日自己作品中的美學價值定能以德服人。

約翰・柯林,《開心果》(Pistachio),2016,油彩畫布,127×101.6公分, Gagosian Gallery。

[1] Jesse Prinz, “The pornography of Western art,” in Damien Freeman, Derek Matravers, ed., Figuring   Out Figurative Art: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on contemporary paintings, p. 19.

[2] Ludovic Halévy, Trois dîners avec Gambetta(Paris: Grasset, 1929), pp. 86-87.

[3] 原文:“If I paint women, half the time it’s just out of lust.” Jesse Prinz, “The pornography of Western art,” in Damien Freeman, Derek Matravers, ed., Figuring Out Figurative Art: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on contemporary painting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5), p.25.

參考書目

1. Damien Freeman, Derek Matravers, ed., Figuring Out Figurative Art: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on contemporary painting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5.

2. Ludovic Halévy, Trois dîners avec Gambetta,Paris: Grasset, 1929.

「古典與當代的揉合:約翰・柯林的裸體人像畫(下)」 有一則迴響

  1. […] 13 . 古典與當代的揉合:約翰・柯林的裸體人像畫(上)、(下篇)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