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大師畢維克的「萌寵」列傳(下)

文 / 宋美瑩

畢維克最著名的白線技法,其實不是他首創,18世紀早期的童書插畫已有不少雕工使用,只是技巧粗糙,而畢維克卻把它高度精緻化到藝術的境界。所謂白線技法,即黑線的反面。自有木雕之始,黑線便是主流,以雕刻而言,刻工必須挖除大量木料,在木板表面只留下細細的黑線是凸出的部分,既費時費力,又不易達到細膩效果;相反,白線是以黑色為背景,刀刻的凹線便是主要線條,就像銅雕版的線條一樣,容易細緻。1818年版的《伊索寓言與其他》就是大量使用白線技法的作品,以「狗與倒影」的主插圖【圖10】為例,圖中口啣偷來的肉塊、卻想搶水中倒影那塊肉的狗兒,站在獨木橋上,是畫裡唯一的角色。比較另一本較早出版的《伊索寓言》【圖9】,可以看出畢維克其實是採用別人的構圖,加以精緻化。在版權觀念薄弱的18世紀,互相抄襲的現象所在多有,出版業與版畫尤其如此,銷路關鍵在於雕工與印製的好壞。1786年版的無名雕刻家已經用了不少白線技法,尤其是邊框橢圓與方框中間的垂直線條;畢維克則是近乎全面採用白線,在黑色背景上,以刀代筆的概念。觀察它的原木雕版面【圖11】,可以看出畢維克刻去的木料極少,卻是刀刀講究,無一失誤。

【圖9】《伊索寓言》1786,不知名插畫家所做「狗與倒影」[1]
【圖10】「狗與倒影」,《伊索寓言選集》1818,117      【圖11】新堡市立圖書館藏畢維克原木雕版,筆者攝影 

木雕版的版面平整光滑,若不仔細看,幾乎很難看出上面的圖案,1818年版的《伊索寓言》木雕版大致都是這樣,筆者在新堡市立圖書館拍攝時,因版面凹凸不明顯,感覺攝影難度特別高,就是因為白線技法的極度精細所致。

極致的雕工需要木質最好的木板才能做到。畢維克真正的創舉是在全面使用木口木雕版,採用生長緩慢、木質緊密的黃楊木,並捨棄前人用樹木直切面的習慣,改採橫切面來做木雕版。這樣的木雕版不易彎曲乾裂,經得起精雕細刻,印製的效果奇佳。

說到畫面的濃淡效果,手繪畫面也許很容易製造,但以線條為主的印刷版畫(尤其是木版畫)卻很困難,畢維克有另一種獨到的手法來表現,就是把一個平整的木板表面,雕成凹凸起伏的地景,[2] 近景的焦點動物是最凸出的部份,遠處的背景依次往下陷,如此在上墨印製時,凸起的部份受墨最多,但雕刻時刀工最少,刻工必須以反向思考,越需要留白的地方越需要下刀。不只是背景如此,連動物身體也有深淺度的區別,以筆者在新堡市立圖書館拍攝的館藏畢維克「鵲鴨」(Golden-eye)木雕版【圖13】來觀察,不難看出這隻水鳥的身體不只是黑白兩色的差別而已,白色下腹在木板上是下陷部份,但仍有頭深尾淺的不同深度,紙本【圖12】上呈現的則是頭淺尾深的灰色;而上面的黑色背部,雕版邊緣呈弧形往下緩降,印出來的效果便是邊緣漸淡的立體感,在在可見藝術家並非以平面來思考黑白版畫,而是以立體雕刻和濃淡繪畫的概念來創作。

【圖12】畢維克「鵲鴨」[3]《英國鳥類史》1797        【圖13】畢維克木雕版(BB28,新堡市立圖書館)  

畢維克的作品極多,處處珠玉,但真正完全出自大師手筆的,其實很難斷定。原因在於畢維克成立的工作室和手下門徒個個手藝不凡,很少作品有簽名(就算簽名也可能是仿造的),仿作既多且難辨真假,又常有師徒合作、或由畢維克設計,門徒執刀,師傅在旁指導再加以修改的作品,即使專家也無法拍案認定哪件是完全出自大師之手。不過,學者一般認為《四足獸類史》、《鳥類史》、《伊索寓言選集》這幾本書的早期版本多數是出於畢維克本人之手。[4] 據筆者個人從木雕原版的觀察,比較可能是畢維克親手所做的作品,不只版面善用高低起伏的微妙變化,在線條上也趨向稍不規則的自然有機型態,與其他弟子整齊劃一卻不免流於機械呆板的直線條比起來,格外有生命感。畢維克的自然活力、生動線條和完整構圖,彷彿畫紙上飛躍的靈動畫筆,看不到刀刻的生硬與遲緩。

最後以一張絕美的天鵝(Mute Swan)【圖14】,讓大家體會畢維克細膩美妙的木雕絕技。不同於一般人以白底陪襯黑線主題的版畫形式,畢維克的天鵝在黑底背景的襯托下,彎曲修長的頸項與展開的羽翅、向後滑動的蹼腳,顯得格外潔白優美。背景的花草樹木,其實是畢維克最美的線條,草葉的層次繁複,彷彿自然界千萬種深淺交錯的綠色,有的用白底黑線,有的是黑底白線,變化之間極為巧妙和諧。

【圖14】天鵝(Mute Swan)《英國鳥類史》1809,第二冊227頁

畢維克的動物圖像,不只是木雕藝術的極致,而且在博物學或自然史的領域裡,奇異地超越了科學的範疇,在冰冷的形象詮釋之外,加入濃厚的人的溫度,若非對家鄉日常的人事物充滿愛,又怎能到達如此高的藝術境界呢? 這樣看來,自然萬物又何嘗不能是畢維克的「萌寵」呢?

[1] Croxall Samuel, Fables of Aesop and others, London: Rivington, Law & Dilly, 1786. https://archive.org/details/fablesofaesopoth00croxiala/page/8/mode/2up

[2] 感謝研究畢維克的英國著名專家學者Iain Bain(曾任Bewick Society、Printing Historical Society社長),於2014年筆者親訪他在劍橋附近住家時,慷慨展示收藏、示範畢維克的原版印刷,並給予寶貴意見。聽聞Iain於2018年不幸病故,在此遙致悼念與感激。

[3] 中文名見海保署台灣鳥類名錄https://reurl.cc/xEokYL

[4] 參考Nigel Tattersfield, Thomas Bewick: The Complete Illustrative Work, British Library, 2011, Vol. III, Primary Works, p. 23.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