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佳娟

「宏偉的」肖像畫

對展開畫業的雷諾茲而言,肖像畫依舊是謀生之途。然而,肖像畫真如夏夫茲伯里伯爵所說「不是博雅藝術,不值得推崇」?為了推翻這樣的偏見,雷諾茲力圖為英國肖像畫掙脫傳統格式,而他所憑藉的,正是他從壯遊中所獲得的見識。以雷諾茲在壯遊之前與之後為凱佩爾提督所做的肖像畫為例,便可清楚看出這趟義大利藝術巡禮所帶來的影響。【圖1】是雷諾茲為凱佩爾提督繪製的第一幅肖像畫,約莫是他們在梅諾卡島上暫停期間所作。此畫基本上承襲了哈德森肖像畫模式,主人翁右手插入背心的這種藏手禮(hand-in-waistcoat)姿勢常見於十八世紀中葉的肖像畫中,用以表現沉穩謙遜的男子氣概。畫面右後方則描繪了以百夫長號為首的艦艇中隊,暗示出主人翁的身分地位。

【圖1】 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尊敬的奧古斯都 凱佩爾提督》(Commodore the Honourable Augustus Keppel),1749年,油彩畫布, 127 x 101.5 cm,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館藏(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Greenwich)。
【圖2】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 《尊敬的奧古斯都 凱佩爾提督》(Captain the Honourable Augustus Keppel),1752-53年,油彩畫布,239 x 147.5 cm. 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館藏。

為了感謝凱佩爾的款待,回倫敦後雷諾茲創作了【圖2】這幅全身肖像畫。畫中雷諾茲援用了古典雕像的姿勢來描繪凱佩爾,為肖像畫注入了莊嚴感與超脫特定時空的永恆性。更特別的是,主人翁立身於岩石峭壁與飛濺著白浪的大海之間,彷彿正邁步穿過暴風雨肆虐的海岸,充滿了動勢。這種動態感與敘事感,向來是歷史畫的特色,但在當時的肖像畫中則是極為創新的手法,宣示了雷諾茲的繪畫理念:他將致力於提升肖像畫的位階,將肖像畫「歷史畫化」。雷諾茲將這幅展現「宏偉風格」(grand style)的肖像畫放置在他倫敦的工作室數年,成為展現他新畫藝的最佳宣傳。在短短幾年間,雷諾茲的肖像畫家名聲很快超越了他昔日的老師哈德森以及其他肖像畫家,上門前來委託作畫的人絡繹不絕。依據難得倖存的雷諾茲日帳本,我們可以得知雷諾茲不僅工作勤奮,也相當有效率,以一七五八年為例,一年中他便接受了一百五十件肖像畫訂單。依學者的研究顯示,雷諾茲一生直至一七九二年為止,共創作超過一千五百幅的肖像畫。[1] 一七六○年,雷諾茲在現今萊斯特廣場旁購置了新家,其中不僅有展示畫作的畫廊,還有接待賓客的寬敞工作室。到了一七六四年,雷諾茲的年收入增高到六千英鎊,遠遠超出了一般工匠的平均收入。不過,從歷史後見之明來看,此時雷諾茲在市場上的成功,仍不是他藝術生涯的高峰。

學院首任院長與藝術論述

雷諾茲縱然有著個人卓著的肖像畫家名聲,得以過著優渥的生活,然而就英國藝術整體而言,依舊未在上流社會中獲得肯定與重視。身為畫家群體中的一員,雷諾茲勢必深感其中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讓畫家這個行業獲得尊嚴以及上層社會的重視?究竟要如何讓英國也可以擁有令國際正視甚至賞識的畫派?

自從十八世紀初起,促進「英國畫派」發展之聲便不斷傳出,而透過設立素描學院以培育人才,則為主要訴求。[2] 尤其英、法長期以來的較勁下,法國自一六四八年即成立的皇家繪畫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常常成為英國論者的比較標的。設立學院的訴求雖然歷經多次失敗,不過畫家團體確實也在十八世紀中葉凝聚出更大力量,謀求更高的社會能見度。其中一個契機,是一七五四年透過私人募捐方式成立的「藝術、製造、商業勵進會」(The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今日之Royal Society of Arts,簡稱RSA),其不僅在獎勵項目上設置「文雅藝術」,積極獎勵素描、版畫、油畫等,亦於一七六○年舉辦首屆英國當代藝術展覽。[3] 在此展覽之後,部分參展藝術家們組成了「大英藝術家協會」(Society of Artists of Great Britain),另行舉辦每年展覽,一七六五年時會員數多達二百多人。不過會員之間爭議不斷,最後於一七六八年底一批藝術家從中脫離,在獲得英王喬治三世支持後,組成只有三十四位院士的「皇家藝術學院」。

雷諾茲便是這群少數的藝術家之一,憑藉其學識與聲望,被推選為首任院長。翌年,雷諾茲更獲得喬治三世賜予爵士稱號。這樣的學院體制,在歐洲最早出現於十六世紀中葉的佛羅倫斯,十七、十八世紀逐漸在歐洲各國一一成立。比法國晚了一百二十年才成立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雖然後起,卻也在英國藝術發展上施展了無可替代的影響力量,直至今日。

對當時的英國藝術家(畫家、雕刻家、建築師)而言,皇家藝術學院的成立至少有三點意義:第一,形塑集體認同與社會地位;第二,透過每年舉辦夏季展覽,提高英國畫家作品能見度,並形成藝術方面的「公共領域」;第三,透過學院下屬學校,培育年輕藝術家人才。即便「學院派」在十九世紀中後期以來往往被刻畫為是現代藝術前進所需掙脫的枷鎖、推翻的權威,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學院的設立與存在,卻是藝術家們千呼萬盼始出現的新希望。甚至,在雷諾茲上任院長的首次年度演講中,將之委婉歸結為是文明進展不得不然的軌跡。

以上文章節選自〈英國畫派發展的關鍵年代:雷諾茲與其藝術世界〉,收錄於陳正國主編,《1723,世界史的11扇窗》,台北:聯經,2023年12月,頁302-341。

[1] 參見David Mannings, Sir Joshua Reynolds: A Complete Catalogue of His Paintings, 2 vol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其中編列了1574幅可確認現存的肖像畫。

[2] 參見謝佳娟,〈設計的化身、繪畫的文法:十七至十八世紀中葉英國素描概念的演變與意義〉,《新史學》,21卷4期,2010年12月,頁57-139。

[3] 該會於1760年起即簡稱為「藝術勵進會」(The Society of Arts),如今以「皇家藝術勵進會」(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簡稱RSA)之名持續運作。參見謝佳娟,〈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藝術學研究》,26期,2020年6月,頁57-142。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