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遊藝術史編輯部文子凝

在觀展後,往往會激發我們撰寫評論的衝動,然而豐富的想法卻難以組織成完整的文章架構。面對展覽評論的書寫,我們該如何踏出第一步呢?如何在眾多媒體報導中呈現出獨特的觀點?又有哪些平台可以發表?此外,埋首於眾多稿件背後的編輯們,看出去又是什麼樣的世界呢? 

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師生共同經營的「漫遊藝術史」策劃「編輯會客室:博物館學與藝術史的交會」講座,於2023年11月17日在中央大學舉行,向參與者分享寫作技巧,也揭露編輯們的工作心法。由前漫遊藝術史社群編輯兼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研究生柯曉如主持,邀請到前博物之島編輯郭冠廷分享她在「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的工作內容以及展覽評論的寫作經驗。除了簡介雙方網站各自的取向,主持人柯曉如也將分享在經營社群媒體時,如何定位平台風格、鎖定目標讀者並擬定書寫策略來吸引大眾點閱文章。

博物之島

博物之島是隸屬於文化部的網站,郭冠廷曾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擔任專任助理及編輯。撰寫主題多報導國內外博物館的新趨勢,或是博物館人員的實務經驗,提供給國內從業人員和愛好者資訊交流。報導會分成「新訊」和「專文」兩種類型,其中「專文」會更強調評論觀點。

博物之島編輯的工作內容主要是編修與送審文章。將投稿文章送至團隊的編輯委員審查,確保內容的正確性和專業度。此外,還有上稿宣傳、講座籌備、計畫控管與執行等工作。相較於其他藝文媒體平台,博物之島更強調「博物館」報導性質、非研究本位、培訓新鮮寫手,以及內容的國際化等面向。

學界普遍認為,博物館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這四大功能,但當代博物館的娛樂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項目,場館舉辦活動時希望兼具教育性與娛樂性兩種特色,以便親近民眾、提高參與意願。在社群經營上,博物館也盡可能利用發文增加曝光率,與大眾有更多的交流與互動,建立親民形象。

博物館關注的重點是什麼?

【圖1】2023上半年博物館關鍵字與報導趨勢。郭冠廷整理與提供。

從美國、英國博物館協會所發布的新聞稿中,郭冠廷整理出十個2023上半年博物館關鍵字與報導趨勢【圖1】。其中包含:「博物館教育與友善平權」,博物館希望無論是身心障礙者年長者兒童,都能利用博物館的資源,這也是近幾年博物館非常關注與討論的公共議題。在探討「去殖民、困難歷史與人權」時,郭冠廷認為這是當代博物館非常關心的焦點之一,如近期愛丁堡大學返還牡丹社事件原住民遺骨,是很振奮的發展。同時,國家人權博物館也持續挖掘困難歷史與人權議題,包括不義遺址和不義歷史等,值得關注。

談及「博物館與地方」,郭冠廷以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和當地微型博物館的合作關係,說明博物館與當地社區深度融合的發展。較為特殊的是「提升身心健康」也是關鍵字之一,作為現代社會關切的議題,目前發展出「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概念,透過醫療和藝文活動的合作,以藝文參與替代藥物治療,達到放鬆身心靈的目的。

漫遊藝術史

有別於博物之島關注博物館界諸多廣泛的公共性面向,漫遊藝術史則注重藝術史知識的普及與推廣,柯曉如以前編輯的身分,向聽眾介紹我們的網站特色。

藝術史究竟是……?

觀察漫遊藝術史網站上現有的文章分類,可以發現不只是傳統認知上的東西方藝術史,電影視覺文化、展覽評論、與博物館密切相關的展示收藏也包含在內。柯曉如選取了網站曾刊登的三篇文章,從中摘錄不同的觀點,向大家生動介紹藝術史究竟是什麼。「藝術」的歷史不僅僅是藝術品的演變,更包括了藝術觀念在物質和概念的表現。這種發展並不僅僅限制在藝術品內部,還延伸至外部社會、意識形態、風俗文化等多方面的交互狀態,成為社會和文化演變的一個重要反映。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影響著人們如何認識藝術史,在漫遊藝術史的博物館專題文章《一座美術館的誕生》系列中,介紹私人性的奇珍收藏室(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是如何演變成現代公共展示的博物館/美術館。

延伸閱讀:〈什麼是藝術史? 寫給對藝術史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藝術史,學什麼?〉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  〈一座美術館的誕生〉(上) (中) (下)

在上半場的最後,兩位講者也針對彼此的專業進行對話。柯曉如認為博物館對於藝術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如前面舉的例子,展示與收藏的取捨,皆影響著大眾對藝術史的知識形塑。而郭冠廷則認為,對博物館從業人員而言,藝術史的學術研究也作為機構典藏政策的重要參考。可見博物館與藝術史之間存在難以分割的緊密關係。

給初心者的寫作指南

簡介網站平台後,郭冠廷與柯曉如各自分享寫作與編輯技巧。首先郭冠廷以葉家妤(前博物之島編輯)和自身的經驗,說明初學者如何開始撰寫展覽評論。她將一篇文章的產出分為四大部分:取材、比報、執筆、校稿。

一、取材

寫作的第一步,需要了解各博物館的動態、選擇撰寫的主題。第二是閱讀展覽,將展覽作為一個文本來閱讀並參與特別活動,第三便是後續取材。

但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如何了解博物館的動態?可以從博物館網站、臉書、自媒體或藝文社團獲取相關訊息。郭冠廷並建議從喜歡、感興趣的展覽入手,從「解說性」的文章開始了解展覽,如語音導覽、展覽手冊或是新聞稿等等。

現今策展團隊大多舉辦特別活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這檔展覽,如策展人導覽、講座工作坊等,希望展覽有更多延伸的可能性,而這些都是豐富的寫作資訊來源管道。郭冠廷也建議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出問題,不僅是「看」展覽,而是「閱讀」,例如從展覽名稱、參觀動線、展覽敘事、展示設計、展版文字著手。她以〈揭開臺灣美術的青春印記——不朽青春展示設計再發現〉作為範例,作者對於展覽名稱和展覽敘事所提出的問題,在實際參觀後以文章做出詳盡的解答,並提出觀點和建議。而專文〈從女鬼到女權,從污漬到文字:看見性別文學流域中的你我他〉也示範了如何觀察展示設計,並詮釋設計背後的涵義【圖2】。

郭冠廷以〈從女鬼到女權,從污漬到文字:看見性別文學流域中的你我他〉為例,闡述展示設計與展覽主題之間的巧妙呼應。(葉家妤 製作,郭冠廷 提供)

若希望文章更加完整,也可閱讀相關的學術性文章或博物館館刊,參考專家學者如何書寫,作為文章引用和辯論的基礎。並可現場或線上訪問策展人、策展團隊,以獲得進一步的第一手資訊。郭冠廷最後提醒大家,閱讀時仍要保持評斷資訊的習慣,練習建構自己的說法。

│延伸閱讀:〈揭開臺灣美術的青春印記——不朽青春展示設計再發現〉〈從女鬼到女權,從污漬到文字:看見性別文學流域中的你我他〉

二、比報

但我們要如何評斷資訊呢?「比報」便是下一個階段需要進行的部分。搜尋媒體對同檔展覽的報導,從標題、內文、照片、媒體立場,四種角度相互比較差異。以「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特展為例,將「甘露水」作為關鍵字,出現了22則相關報導。可以說明「甘露水」已在媒體多次曝光,那我們如何切入不同的寫作角度?新訊〈在陰霾中,創造光的藝術家們: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特展〉,便透過書寫其他展件的「光」之元素,說明它們如何呼應文協百年,並對當代的迴響。

三、執筆

當開始書寫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郭冠廷提出三個寫作要點。首先,報導並非是學術寫作,它必須吸引讀者繼續閱讀,將最引人好奇的元素放在第一段。以報導〈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為例,作者在第一段直接書寫臺灣同性婚姻立法通過的時事,使讀者更容易進入探討同性議題的文章主軸。第二,希望讓沒看過展的人,也看得懂評論。在撰寫展覽評論時,可以先描寫展覽整體概況,並提供基本訊息,同時運用小標題來區分內容,以利於讀者理解。第三,使用資料佐證自己的觀點,可藉由照片或是影音資訊,增加評論的可信度。

│延伸閱讀:〈在陰霾中,創造光的藝術家們: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特展〉〈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

四、校稿

郭冠廷以編輯的身分呼籲:「原稿的校正,是作者很重要的任務!」完成寫作後,建議邀請親朋好友進行閱讀檢查,自行朗讀以消除冗贅言詞,檢視章節邏輯。此外,圖片的選用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引入精美圖片作為主視覺,能有效提升點閱量。在標題的方面,郭冠廷分享了一些個人經驗供大家參考。首先,建議減少使用重複的詞彙。其次,運用創意使標題更生動有趣,可以多列舉幾個標題,再進行刪減或結合,找出最適合的表達方式。

編輯(小編)的工作百寶箱

分享完寫作技巧,下一步便是文章推廣囉!大家在社群上看到美美的圖文是否會對文章更加感興趣呢?這些圖文便是小編辛苦工作的成果。柯曉如向大家分享小編的工作心法,小編除了要將官網文章推廣至社群媒體、與網友互動,還負責友站接洽或是對外實體公關。也因此,小編可說是網站的門面,建立平台形象、尋找目標讀者、建立平台定位等,都是小編工作的核心課題。根據柯曉如的觀察,漫遊藝術史長年累計下來的讀者大致為「對藝術史有興趣的成人大眾,多少具備一點入門的學術知識」,因此在社群經營策略上採用較為活潑,平易近人、可愛的形象。

確立平台定位後,便可根據上述的特質撰寫推廣的文案。柯曉如認為,小編需要具備快速瀏覽文章、抓出關鍵詞,整理出文章的核心命題的能力。為了要讓讀者面對學術推廣的文章能夠容易理解,在文案撰寫上可多使用問句引導讀者,激發大眾好奇心,並將作者的結論賣個關子,引誘有興趣的人點擊文章完整連結。

除了文案內容的產出,多平台的熟悉也是小編的功課。如臉書的介面注重資訊的傳達,發文大約100至200字,清晰明確為主,而Instagram則強調了視覺吸引力,以圖版編輯為重。為了使社群頁面更富趣味,將一些巧思融入文案,引導讀者與我們互動是一個有效的手段。若讀者都沒有迴響該怎麼辦?柯曉如認為可以運用限時動態與讀者互動。她舉出過去曾在限時動態中分享互動式的問答的案例,此種遊戲性的內容會引起讀者的好奇與挑戰心,進一步對文章關注。另一方面她也會透過限時動態進行詳細知識的補充,達到推廣專業內容的目的。

【圖3】柯曉如說明如何利用限時動態的小工具與讀者互動。柯曉如提供。

然而經營社群不同於單純的編輯校對,需要面對實際流量的檢驗。儘管漫遊藝術史長年經營下來在臉書和Instagram上累積大量追蹤,但有些文章的關注度未達預期時,難免感到失落和迷茫。面對這樣的挑戰,柯曉如認為平台的經營勢必要結合潮流吸引流量,但仍要以「內容」為基礎,不應過度追求「梗」而稀釋知識品質。她強調「有品質的內容生產才是穩固讀者基礎的核心」

在這次的講座中,郭冠廷與柯曉如分享各自在不同平台的編輯實務經驗與寫作技巧,並透過博物館學與藝術史不同的視野彼此參照,希望啟發聽眾更多的想像力,同時也藉由這次的機會讓更多人認識編輯工作的內容。最重要的,希望能激發大家寫作的能量,並多多投稿至博物之島、漫遊藝術史或是其他的藝文平台。現在,讓我們一起提筆書寫吧!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